武则天的儿子是谁(武则天有几个儿子,他们各自的命运你都知道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5 09:04:40    

纵观历史,我们都知道,作为帝王家的子女,其命途好比是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一样,风平浪静的时候无限风光,一旦遭遇疾风暴雨,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会掉下来,动不动就是覆巢之下无完卵的事情。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儿子们,他们更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不要说荣华富贵,能安安稳稳保住小命就要念阿弥陀佛了。

那武则天有几个儿子呢?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旧唐书》记载:“高宗八男:则天顺圣皇后生中宗、睿宗及孝敬皇帝弘、章怀太子贤,后宫刘氏生燕王忠,郑氏生原王孝,杨氏生泽王上金,萧淑妃生许王素节。”由此可知,唐高宗李治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个是和武则天生育的。他们分别是孝敬皇帝李弘、章怀太子李贤、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史书中之所以把李显和李旦排在李弘、李贤的前面,是因为李显和李旦实打实地做过皇帝,封建社会尊卑有序的礼仪制度。

一、武则天的长子李弘。

李弘,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则天的长子,唐朝第一位死后追封为皇帝的太子,名曰“孝敬皇帝”。《旧唐书》记载:“孝敬皇帝弘,高宗第五子也。永徽四年,封代王。显庆元年,立为皇太子,大赦改元。

李弘剧照

李弘最开始并不是太子,在他之前,太子是李忠,“燕王忠,字正本,高宗长子也。高宗初入东宫而生忠。“李忠虽为长子,但却不是嫡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子嗣,为了巩固势力,母以子贵,王皇后就让李忠亲附自己,在王皇后及其舅舅中书令柳奭等人的谋划下,李忠因此被立为太子。李忠当太子没多久,王皇后在和武则天的争宠中落败,皇后之位被废除,武则天当上了皇后,武则天得势后,李忠因此惴惴不安。

他的预判很准确,武则天不可能容得下他。果不其然,他的太子之位不久就被废除,但这并不代表武则天就此放过了他。《旧唐书》:“忠年渐长大,常恐不自安,或私衣妇人之服,以备刺客。又数有妖梦,常自占卜。事发,五年,废为庶人,徙居黔州,囚于承乾之故宅。”大意是说李忠年龄渐大,常常惊恐不自安,有时偷偷穿妇人的衣服,来防备刺客。又经常有妖梦,常常自己占卜。后来事发,显庆五年(660),被废为庶人。迁徙到黔州居住,囚禁他在以前囚禁李承乾(李世民的长子,也是废太子)的地方。

这还不是武则天想要的最后结果,她要的结果是要他的命。所以武则天又“再接再厉”,武则天手底下那帮子人,善于揣测武则天的心思,于是他们诬告李忠与西台侍郎上官仪、宦官王伏胜谋反,李忠因此被赐死于黔州住所,死时年仅二十二岁,没有子嗣,可怜尸骸都没人收葬。

李弘被立为太子后,武则天会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而对他相当慈爱吗?

答案是否定的。

李弘以仁孝聪慧著称,《旧唐书》也是有相关的记载的。

李弘曾跟从郭瑜学习《春秋》、《左传》,学到楚子商臣弑君篡位的事时,掩卷叹道:“这种事臣子所不忍听,本来经籍是圣人的垂训,怎么会记下这些事呢?”

郭瑜答道:“孔子修订《春秋》,就是要宣扬褒贬,所以善恶必书。褒扬善来向后代示范,贬斥恶来向后代警戒。所以使商臣之恶,显露千年万载。”

李弘说:“这种事不仅是嘴巴不能说,就是耳朵也不忍听到,请改读其他的书。”

郭瑜向李弘拜了两拜并祝贺说:“里巷名为胜母,曾子不入;到名为朝歌的县邑,墨子回车。殿下实在是天生的孝心,性情出自天然,凶悖之迹,不视不听,循奉德音,实在很值得庆贺。臣闻安于上理的人,没有什么能比礼更好的,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非礼无以辨君臣之位,所以先代的帝王都重视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请停《春秋》而读《礼记》。”

李弘听从了郭瑜的意见,于是改学《礼记》。

另一个事情也能说明李弘的仁义。

按照当时朝廷的命令,只要是应征到辽边境的军人中逃亡者在限期不自首以及其后的逃亡者,一律处斩,家人没收官家。

李弘了解到此条命令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刀切的情况后,于是上表提意见说:“据我了解,背逃的军人,他们中有的是限期内出来自首,未经断罪,就被各州囚禁,人数极多;有的是临时生病,未能归队,听到这一命令,才惧怕逃亡;有的是因砍柴,被敌人抄掠的;有的是因渡海来去,漂没于沧海中的;有的是深入敌境,被杀伤的。由于军法极严,士卒不是因为战争而丢失的,同队之人,都要被牵连而定罪。于是有无故死亡或失散的,多注明为逃亡。军旅之中,又无法一一核查。而根据下面的报告,都算做真的逃跑,家口都要没入官府。论情实可哀悯。《尚书》道:‘与其杀无辜,宁可失不经。(在处理两可的疑难案件时,宁可偏宽不依常法,也不能错杀无辜。)’希望对逃亡者的家属,免除他们发配没收官府的罪责。”

高宗看过李弘的奏章后,立即下令按李弘说的办。

李弘的聪慧体现在他年纪轻轻就有编书的想法,而且还付诸实践了。

龙朔元年,在李弘的请求下,高宗任命李弘为总编撰,命中书令、太子宾客许敬宗,侍中兼太子右庶子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太子中舍人杨思俭等于文思殿博采古今文集,摘其英词丽句,分类编辑,汇集成五百卷,名曰《瑶山玉彩》。书编撰好后,高宗非常高兴,对参与编撰的人员赏赐十分丰厚。

对于太子的仁孝聪慧,高宗非常高兴,所以很早就有禅位给他的想法。这一想法对于高宗来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高宗患有风疾,严重时甚至不能处理政事,所以高宗想传位给太子不一定要等到自己死后,于是就有了禅位的想法,不仅如此,在很多公开场合,高宗都有意无意向朝臣们透漏了自己的想法。

但高宗没想到的是,有一个人对他的想法很不满意,这个人就是李弘的母亲,当时的皇后武则天。

作为武则天权力道路上的绊脚石,李弘的命运好像早就注定了。他可能就像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姐姐一样,只要出于自己母亲权力的需要,随时都会成为母亲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李弘没有意识到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强烈矛盾,所以他一次次触碰到武则天的底线。

第一个事件是李弘听说李忠被赐死在黔州的贬所后一年来无人收葬尸骸,非常凄惨。李弘潸然泪下,想到自己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曾经也是太子的身份,竟然沦落到如此田地,于是上表请求派人收葬他的尸骸。“明年,皇太子弘表请收葬,许之。”高宗或许是被李弘的仁孝感动,触发了埋藏于内心深处的父子之情,所以高宗同意了李弘的请求。李弘当然想不到,自己虽然仁孝,但这样做无疑是在忤逆自己的母亲,谁都知道,李忠的凄惨的下场,就是武则天一手造成的。

第二个事情是李弘偶然得知萧淑妃的两个女儿,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义阳、宣城二公主被幽禁在宫中旁舍。她们都是因为她们母亲萧淑妃的缘故而获罪的,当年武则天和萧淑妃争宠,萧淑妃落败,所以与萧淑妃有关的人都受到了武则天的强力打压,因她两人是女儿身的缘故,所以留得一条性命。两人虽然留有性命,但境况十分悲惨,当时两人早已过了一般婚嫁的年龄,仍然被关在深宫之中,无人问津,也没人敢问津,想着就要这样孑然一身,孤苦老去。令二人想不到的是,李弘发现了他们,而且为她们的遭遇感到莫大的同情。“时义阳、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于掖庭,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令出降。”李弘很同情自己这两个姐姐悲惨的境遇,于是请求高宗释放他们,并为他们操办婚事。高宗也被李弘感动了,于是释放了她们并为她们举办了婚事。

萧淑妃剧照

这个事情之后,武则天从此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死了心。想不到他处处同自己作对,而且一次比一次打脸,所以在她的心里,她可能就会想:李弘必须要死,而且死得越快越好。

“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年二十四。”上元元年,太子李弘跟随高宗和武则天驾幸合璧宫,不久就死掉了。死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

那么,李弘的死真的是武则天清除权力道路上的障碍吗?

关于李弘的死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李弘是因为自小体弱多病,死于肺结核。李弘死后,高宗亲自为他写的制书里哀悼说:“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琰圭”是古代一种上尖下方的玉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自琰圭在手”,是指李弘当太子。“沉瘵婴身”是说他得了一种“瘵”病。瘵,痨病也,就是肺结核。制书紧接着又说:“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大意是说本来希望等李弘的病有所好转,然后把帝位禅让给他,没想到李弘的病不但没有好,还更加严重了。

在古代,肺结核基本是不治之症,即使到上个世纪几乎也是如此。鲁迅在小说《药》里写华小栓得的病就是肺结核,华老栓听信偏方,认为自己儿子的病只要吃了蘸人血的馒头就会好,但最终华小栓还是死掉了。

即便如此,但更多的人相信,李弘死于武则天的毒酒。因为从武则天对待子女的态度上可以窥见出一二,更不用说李弘是横亘在自己权利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也。”“鸩”就是毒酒,也就是说,李弘的死,当时的人们认为是武则天用毒酒毒死的。司马光的记载有些模棱两可,他不是说自己这么认为,而是说当时的人们这样认为,使本身扑朔迷离的事情变得更加迷雾重重。但北宋的欧阳修和宋祁等人编撰的《新唐书》里就毫不客气,直言不讳地指出:“后怒,鸩杀弘。”其他的史书如《唐会要》也有提到是武则天毒杀了李弘。

武则天是否毒杀了李弘,自古至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多人都是从文献上找根据,但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文献虽然是历史考证的重要资料,但文献是带有编撰者的主观情感在里面的,所以文献并不是历史真实的唯一根据。

李弘的死,假如没有其他文献以外(比如实物)的发现来进行辅证,那应该一直都只是一个罗生门事件。

李弘死后,大唐帝国的储君之位就空出来了。储君之位最合适的人选,当然就是武则天的儿子们,很快,递补为储君的人选就出来了,他就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

二、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

李贤就是著名的章怀太子。他和自己的大哥李弘一样也不一样,一样的是聪慧如出一辙,命途艰险,不一样的是他没有被自己大哥李弘的疾病缠身。

高宗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十分喜爱,李贤才开始到封地就职时,就体现出不同一般人的气质,他的容颜举止端庄典雅,很为高宗赞赏。高宗曾当着大臣的面对他赞不绝口:“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论语》,诵古诗赋复十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上元二上,孝敬皇帝薨。其年六月,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寻令监国。贤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李弘死后,李贤就被立为太子,不久高宗就让他监国,李贤监国后,处理政事毫不含糊,是一把好手,因此很受人们称道。看到太子有如此表现,高宗很是高兴,于是敕令褒奖:“好善载彰,作贞斯在,家国之寄,深副所怀。”意思是说他好善正直,是国家的希望,很符合自己的心意。由此可知,高宗对这个儿子是非常欣赏的。

章怀太子李贤剧照

但武则天对自己的这个儿子也欣赏吗?

对于自己这个出色的儿子,对于李唐朝臣的依托,武则天感到自己的权力道路上又有了一个障碍,所以,李贤的命运很自然就和自己的大哥李弘一样了。

当时,高宗身体因受风疾折磨,日渐不支,政事很多都委托给了武则天,武则天趁着参政的机会大肆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其目的很明显。所以很多见风使舵的人依附了武则天。正议大夫明崇俨就是其中之一,他凭符咒之术被武则天所任用。有一天,他向武则天密奏称“英王外貌很像唐太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的是李贤像李世民那般英明神武,高宗百年之后他就是大唐的天子。武则天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李贤成为天子,不仅李贤,谁也不可以,高宗百年之后天子的位置只能属于一个人,这个人只能是武则天自己。

与此同时,宫里面的人突然纷纷传言:“太子李贤是皇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李贤听到谣言,他自己也有些疑惑,以至于感到深深地恐惧。因为,假如自己根本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那命运可想而知就会更悲惨了。面对残酷的命运现实,李贤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奋起反抗。

那他会是武则天的对手吗?

面对李贤的反抗,武则天无声地笑了。当然,自己也不能无所表示,于是武则天专门为李贤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为了约束自己的儿子,武则天撰写了《少阳政范》及《孝子传》给李贤,这两本书是教他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太子和儿子的,不仅如此,武则天动不动就写其他文章责备李贤,李贤也因此更加恐惧,也更加和武则天剑拔弩张。多次受到责备的李贤于是开始组织人手编书,在这方面他和自己的大哥李弘一样才华横溢,不久之后他组织编撰的《后汉书注》就完工了,这本书编的很好,水平很高。书编完成后满朝喝彩,只有武则天很生气,因为瀚如烟海里的书李贤不选,偏偏选了《后汉书》来作注,熟悉史实的人都知道,东汉时期太后临朝和外戚干政是最为突出的政治痼疾。原来,李贤编书的目的是在拉拢拥护李唐的政治力量,讽喻自己的母亲武则天。武则天忍无可忍,就这样,李贤编书这个事其实是向着死亡迈进了一大步。

调露二年(680),明崇俨被贼盗所杀害,武则天趁机利用这个事情大做文章,她不由自主就认为是太子李贤所谋划,于是不久就指使人揭发这一阴谋事件,矛头直指李贤。武则天下诏令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一起审讯李贤。与此同时,武则天指使人到李贤的居所东宫进行搜索,不言而喻,派去的人在东宫马坊搜得铠甲数百领。搜出铠甲意味着什么呢?当然就是蓄意谋反。古往今来,多少栽赃嫁祸谋反罪名的都是以搜出铠甲为由。

就这样,李贤被武则天废为庶人,幽禁于别所。永淳二年(683),李贤被迁到巴州。文明元年(684),唐睿宗登位,武则天临朝垂帘听政,她对李贤仍然不放心,于是她令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检查李贤的住宅,说是要看一下他规不规矩,以此来防备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丘神勣依照着武则天的心思,一不做二不休,他到巴州后,把李贤关闭在一间屋子里,逼令他自杀。李贤的一生就这样定格在三十三岁了。

李贤的死传回朝中,武则天装出很伤心的样子,带领百官在显庆门为他哀悼。对于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武则天的做法很值得后人玩味,丘神勣没有因为屠戮宗室而偿命,仅仅是被贬为叠州刺史,而且不久之后,丘神勣就官复原职,继续担任左金吾卫将军,深受武则天的宠爱与信任。唐中宗李显即位后,神龙初年(705),李贤被追赠为司徒,并遣使到巴州迎回李贤的灵柩,陪葬于乾陵。唐睿宗二次即位时,又追赠李贤为皇太子,谥号章怀。

相传李贤死之前曾写过一首和《七步诗》性质类似的诗,这首诗收录在《全唐诗》里面,名字叫做《黄瓜台辞》,全诗如下: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很显然,这是一首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的诗。诗中把摘瓜人比作自己的母亲武则天,把自己和兄弟们比作瓜,以摘瓜比喻骨肉相残,充分控诉自己的母亲为了自己的权力道路而残害子女的暴虐行径,也含有希望武则天不要再残害自己子女的情感,否则就只会剩一根瓜蔓的下场。

但是杀人如麻的武则天会因为他的这首诗而对剩下的儿子手下留情吗?

我们来看武则天第三个儿子李显的命运。

三、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显

李显,原名李哲,曾经做过两次皇帝,庙号唐中宗。什么叫做过两次皇帝?做皇帝可不是当总统,当总统有一定的任期,任期满了以后就要离职,离职后到了又选总统的时候,如果又想当总统,那又参加竞选,选上了就又是总统,比如俄罗斯的普京就是这样操作的。但做皇帝是没有这种操作的,除非是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阻断了自己的皇帝生涯,后来又因重大事情而复辟,重新登上皇帝的宝座。是的,李显就是用自身的遭遇给我们诠释了这个事情。

在李贤的太子之位被废后,李显得到了递补录取的机会,他想都没想到自己运气这么好,居然有机会当太子,但太子真这么好当吗?

刚当上太子的李显显然不知道自己踏上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于是他充分发扬了自己作为王子时的玩乐精神,斗鸡走马、射猎游宴等无所不能,常常是玩得“兴尽晚回舟”。面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高宗李治是大失所望,都是一母同胞,怎么李显就一点不像李弘和李贤。高宗是不高兴了,但武则天却偷着乐,因为,这样的儿子才好控制,不太可能敢跟自己唱反调。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病死,李显继承皇帝位。高宗在临死前颁下诏书,其中有一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意思是说遇到特别重大的事情不能决断的,就要听取天后的意见。但武则天所想要的显然不仅如此,他要的是帝国的所有权利,于是,在李显正式即位之前,她就利用自己多年来培植的权力控制了整个帝国。

李显虽然成为皇帝,但武则天临朝称制,所有的事情基本上是武则天说了算。李显明显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压力,他虽然一向耽于玩乐,但此时他是皇帝,对权力的渴望让他萌生了反抗武则天的想法,对于李显来说,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但李显此时显然没有想这么多。

于是,李显开始了行动。满朝文武之中,当时基本上都是武则天的势力,为了安插培植自己的势力,李显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媳妇韦氏家的人。于是,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小小的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不久之后又想要任命他为宰相。李显的手段显然十分拙劣,宰相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必须经过层层考核选拔,但他却把他随便任命给自己的岳父,关键是他的岳父只是一个普州参军,坐火箭一般到刺史,现在又要提拔他做宰相,再怎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不至于如此飞升得快。

傻瓜都看得出来李显这样做的目的。所以,武则天任命的宰相裴炎立马表示不赞成。李显勃然大怒,他对裴炎说:“我就是把天下都送给韦玄贞,也没什么不可以,天下是我家的天下。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一声不吭,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屈服了,他转身就把此事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对李显的所作所为很是生气,好小子,竟然想把天下让给别人,既然如此,那就不要怪老娘不客气了。于是,李显很快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被贬出了长安幽禁起来。“元年二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饭可以乱吃,但话不能乱说,即使你是皇帝也一样。

李显被废去帝位后,他的弟弟李旦填补了他的空缺,但和李显一样,李旦的皇帝只是一个名头,真正的实权掌握在武则天的手里。事情发展到这里,武则天直接摊牌了,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就这样出现了。

武则天成为皇帝后,李旦的皇帝之名也没有了,武则天将他降为皇太子。

李显被废去皇帝之位后先后被幽禁于均州、房州等地,他早已成了惊弓之鸟,每次有使臣从长安来时,他第一想到的就是武则天派人来逼杀自己,以为自己的小命就这样休矣了,不如自己先自我了结。他的妻子韦氏安慰他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如果真的要死,那就等使臣宣读武则天的旨意后再死,何必早早结束自己的性命呢?”从此以后,韦氏与李显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于是李显向妻子允诺,如果以后得志发达,她想要什么就给她什么。

李显之所以这样畏惧和害怕,实则是他被废去皇帝之位后,很多反对武则天的人先后起事,但他们无一不是打着拥护李唐正统,要求武则天还位于李显的旗号,其中声势比较大的就是徐敬业的反叛。徐敬业是《隋唐演义》中料事如神的徐茂公的孙子,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跟随李世民征战有功,后赐姓李,以示恩宠,高宗朝为避太宗讳改“世勣”为“勣”,遂以李勣之名闻名于世。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上也有所作为。所以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影响相对比较大,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事情最后没有成功。人家打着李显的旗号进行反叛,李显能不害怕吗?

徐敬业之后,由于武则天大肆屠戮李唐子弟,所以陆续又有一些李唐子弟起兵反叛,如宗室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他们都打出了反对武则天、匡复李显的旗号。如此种种,简直就是把李显放到火上炙烤,他自然而然感到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随时有性命不保的忧虑。多年以后,每当他想起武则天的样子,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颤抖。

李显从来不敢奢望能够重回朝廷,对他来说,能保住性命已经算是上天眷顾了。但命运就是这么让人捉摸不透。因狄仁杰的一番话,李显得以返回朝中。《旧唐书》:“狄梁公哽咽以奏论,遂得生还。”

武则天当皇帝后,一直困扰着她的就是谁来接替自己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在自己的儿子和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之间徘徊,后来狄仁杰哽咽着进言说:“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刀枪箭镞,平定天下;高宗将二子托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让位他族,有违天意。且姑侄与母子谁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庙的。”武则天心中的天平终于倾向自己的儿子,当时的皇太子是李旦,但李显也是嫡子,而且年长李旦,因为立嫡立长的原因,武则天派人把李显召回了朝中。

李显回到朝中后,李旦很识趣,于是他就推说自己身体不好,因此不去上朝,并且上表请求武则天允许自己辞去皇太子的位置,把它让给三哥李显。武则天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李显成为了皇太子。“圣历元年,中宗自房陵还。帝(李旦)数称疾不朝,请让位于中宗。则天遂立中宗为皇太子。”

李显成了皇太子,但并不意味着未来的皇帝之位就是他的。因为,虽然武则天心中的天平倾向了自己儿子,但在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都有要成为未来皇帝的迹象,而且他们在朝中也有庞大的势力,后来就连武则天本人也有些动摇不定。

武则天动摇不定,但封建王朝的正统观念却一直未改变,朝中大臣们门儿清,他们大多都是拥护李唐正统的,武则天年纪越来越大,谁也不能担保她什么时候会寿终正寝,所以拥护李唐的朝中大臣紧锣密鼓谋划,时机一旦成熟,他们就要动手。

“神龙政变”就这样发生了。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八十一岁,李显在李唐正统观念大臣们的拥护下,答应了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乙巳,则天传位于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于通天宫。”李显于是再度成为皇帝。

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政变差点失败,原因是事情已经开始进行,李显却打起了退堂鼓,他一想到武则天的那张脸,就不由自主地哆嗦,因此犹豫徘徊,差点贻误时机。所幸参与政变的大臣们脑袋比较清醒,他们已经豁出了身家性命,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他们胁迫着李显将战斗进行到底,终于,政变取得了成功。

李显当上皇帝没多久,武则天就死掉了,所以,他侥幸没有被武则天杀死,但他最终还是死于权力斗争,不以寿终,而是死于非命。

李显最终死在自己的妻子韦后和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手中。这到底又怎么回事呢?

话要从前说起,早年李显被废去皇帝之位后,幽禁于别所之时,韦氏对他不离不弃,同甘共苦,因此他曾经允诺韦氏自己如果发达得志,韦氏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现在,他当了皇帝,他立即立韦氏为皇后,但韦后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要求,她要像武则天一样垂帘听政。李显想到自己的妻子陪着自己吃了无数苦难,好不容易才熬到今天,所以尽管朝臣反对,他还是同意了韦后的垂帘听政。

韦后的权力欲望仅满足于此吗?当然不是。

韦后剧照

因为武则天的榜样是无穷的,韦后的目标也是要成为女皇帝,和韦后一样,她和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有成为女皇的欲望,所以,安乐公主和韦后就组成了母女同盟,安乐公主的算盘是自己的母亲做皇帝,自己做皇太女。韦后和安乐公主有这样的想法,李显就危险了,因为他是横亘在妻女权力欲望道路上的障碍。

韦后和安乐公主势力的不断扩大,其实早就引起了朝臣的警惕,但李显却始终不为所动,不仅如此,他居然还百般维护。《旧唐书》记载:“前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上书,言皇后干预国政,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同危宗社。帝怒,召钦融廷见,扑杀之。”燕钦融事件后,朝中大臣敢于向李显陈述忠心的就渐渐少了,李显对妻女的维护显然是在给自己挖坑。

欲壑难填,人的欲望只有埋到土里时才会停止。“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韦后想当女皇,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奈何李显身强体健,整日地吃喝玩乐,如果等他自然地老去死去,那美梦不知何时才能实现。每每想到这里,韦后和安乐公主就扼腕叹息,陷入深深地沉思当中,终于,母女俩一拍而合,要实现理想,必然就要使用一些非常手段——毒杀李显。

《旧唐书》:“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秘不发丧,皇后亲总庶政。”于是,李显在吃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亲手调制的蕴含妻女无限深情的东西后,理所当然的驾崩了,韦后立即总览了朝政。

李显至死也想不到,自己好不容易逃脱了母亲武则天的魔掌,没想到会死在自己深爱的妻子和女儿手中,真是令人感叹。

四、武则天的小儿子李旦。

李旦,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父,原名李旭轮 、李轮 ,庙号唐睿宗。

李旦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对学习比较上心,“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对权力好像不是那么热衷,“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加之自己是武则天最小的儿子,所以基本上都是天塌下来有自己的哥哥们顶着。他的同胞的大哥李弘没顶住,死掉了,然后他的同胞的二哥李贤继续顶,也没有顶住,也死掉了,紧接着他的同胞的三哥顶了上去,也差一点死掉,不过最终他的三哥熬死了自己的母亲,所以他自己免遭了武则天的“辣手摘瓜”。

和李显一样,李旦也做过两次皇帝。

唐睿宗李旦

第一次做皇帝是李显被废去帝位后,武则天立他为皇帝,但他有名无实,朝政被把控在武则天手中,自己不但不能执政,甚至连参政议政都不可以。虽然如此,李旦虽然不及自己的大哥李弘、二哥李显那般聪慧,但比起自己的三哥李显显然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他谦卑恭敬,表现出对权力的淡然。因此,武则天对他相对“慈祥”很多——只是把他幽禁在宫中,没有流放或杀死。

武则天称帝后,李旦就由皇帝降为了皇太子。后来李显被武则天召回朝中,李旦很识趣地把皇太子的位置让给了李显,所以李旦“远离”了权力中心,被杀身的概率相对小了很多。

李旦第二次做皇帝就像皇帝了。当然,他的皇帝的位置和李显一样,是通过政变得来的,这场政变叫做“唐隆政变”。

李显被毒死后,韦后立了李显年幼的儿子李重茂为帝,自己临朝称制。韦后的下一步计划就是像武则天一样,成为女皇帝,然而韦后志向虽然远大,但才能谋略却远不及武则天,武则天为了当皇帝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韦后为了当皇帝则是急功近利,想要一步登天,所谓志大才疏者,说的就是韦后这样的人。

已经大权独揽的韦后,为了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权力,于是她开始动手要铲除对自己可能产生潜在威胁的人,可是韦后千不该万不该竟然直接一下子就把矛头对准了李旦。《旧唐书》:“韦庶人临朝,引用其党,分握政柄,忌帝望实素高,潜谋危害。”

李旦作为高宗和武则天唯一在世的儿子,当过皇太子,而且曾经做过皇帝,作为李唐宗室硕果仅存为数不多的人,名望和地位都是别人不可同日而语的。韦后要铲除他也在情理之中,但做这样的事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韦后很显然高估了自己,她认为只要铲除李旦,其他潜在的威胁就不再话下了,但她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兔子急了也会咬人,李旦虽然对权力好像没有那么热衷,但刀架在脖子上,也不由得自己不反抗。更何况李旦还有一个对权力有极大欲望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除了李隆基,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也有极大的权力欲望,自从韦后当政,太平公主就夹起尾巴做人了,为了自己能获得当年的权力,于是她也游说李旦夺取帝位,好让自己再现当年的风光。

唐玄宗李隆基

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游说和拥护下,李旦发动了绞杀韦后一党的“唐隆政变”。庚子夜,李旦坐镇中军,让自己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儿子武崇训带队,成功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一党人员若干人等。《旧唐书》:“庚子夜,临淄王讳举兵诛诸韦、武,皆枭首于安福门外,韦太后为乱兵所杀。”

太平公主

就这样,李旦在大家的拥护下,第二次当上了皇帝。李旦比李显幸运得多,他没有韦后和安乐公主这样妻女,虽然他的妹妹太平公主权力欲极强,也曾有要成为武则天第二的样子,但好在自己还有个雄才大略的儿子李隆基进行压制,在太平公主弄权将要走武则天道路的时候,李隆基及时将她诛杀。而且自己的儿子李隆基对他比较谦恭孝敬,一直没有产生谋逆之心,李旦对权力好像的确也不是那么热衷,所以还没等到自己不行时,就早早地传位给了儿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所以李旦成了武则天儿子当中唯一的一个得以善终的人。

史家评价说,高宗总共八个儿子,武则天所生的有四个。八个儿子当中,两个早逝,被武则天所杀害的就有四个,像章怀太子李贤这样被武则天怜爱的,聪慧孝敬的像李贤这样的亲儿子,仍然遭到了武则天的屠戮,更何况燕王、泽王、李素节这些不是自己亲生的呢!

武则天为了登上九五之尊,双手沾满了鲜血,别说旁支别姓,就连自己的骨肉至亲,也毫不手下留情。封建帝王之家的骨肉之情其实也不是武则天首创,封建社会无不是如此。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因要巩固根基而猜忌宗室,在他要杀新安王刘子鸾时,刘子鸾虽然只有10岁,但当他听到圣旨时,不无悲愤地对左右的侍从说:“愿后身不再生帝王家!”一句话道尽了封建时代帝王家亲情的淡漠,残酷激烈的宫廷政治斗争,最后刘子鸾同母的弟弟妹妹全部被刘子业屠杀。

无独有偶,20多年以后,南朝刘宋的末代皇帝顺帝刘准被杀之前,也说出了“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的话。

如果你回到封建社会,如果有机会投生到帝王家,你愿意吗?

相关文章:

年终奖大家都发多少01-20

饭店多少平需要上喷淋01-20

深圳幼儿园社保多少01-20

科目二补考教练收多少01-20

做手术职工报销多少01-20

出狱能给多少生活费01-20

做加油站得投资多少01-20

20万二厘利息是多少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