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格治理到“多格合一”,让城市治理既能“看得见”更能“管得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6:31:00    

自2015年市委“1+6”系列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网格治理”以来,上海已组建党建网格、公安网格、市容网格、城运网格等多条线、多类型网格建制,逐步推动城市治理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上面千条线,下面多张网”的转变,实现了“人、地、事、物、情、理”全要素覆盖,群众诉求响应率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全面升级,网格治理取得重要成效。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存在各条线网格平行运行、整合度不够、综合效能发挥不足的情况,亟须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多格合一”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资源统筹与数据共享,推动基层治理由“分散管理”真正向“协同共治”转型。

深刻理解“多格合一”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背景下,推动党建引领下的“多格合一”具有重要意义。

党建引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多格合一”的产生,首先源于需要真正在基层实现“党建引领”。以往的网格治理,党建网格、公安网格、市容网格、城运网格分头独自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面向党建、安全、环境、城市运行某方面的单一性问题。但面对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新要求,网格范围不一,各网格单向度“自循环”运转,遇到综合问题、复杂难题,显现出较强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党建引领”在基层因为多格性质不同,格格边界有限,尚没有使“引领”一竿子到底达到最好效果。“多格合一”就是要将这些网格统合起来,以党建为引领,让公安、市容、城运网格的划格范围与党建网格一致化,从而让党建引领落到实处。

重塑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制度创新。传统网格管理存在“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的困境,因此基层资源整合度不够,各类主体联动性也不足,特别是遇到跨边界、复杂性问题,公安、市容、城运的效能发挥力度不够。“多格合一”一方面通过网格整合,网格一体指挥、一体考核、一体调配、一体监督,建立起“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职能部门从“坐等上门”转向“主动下沉”,重塑基层治理格局,破解以往的多头管理难题;另一方面,从实质上把网格做实,让各类组织、各类资源、各项行动在网格落位,通过科学划分范围、微缩管理单元、条线治理下沉、专人包片管理、各界联动参与、信息智慧赋能等,让基层真正成为治理要素的交汇点,多元主体共治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也由此应运而生。

构建面向新时期智慧治理的关键路径。传统网格治理存在资源割裂、数据孤岛、响应迟滞等痛点,从而导致治理效能碎片化、服务供给分散化、问题处置滞后化。当前治理必须要把握数字化、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多格合一”一方面以“一张网”重新做实基层治理“数字基座”,从而以数字赋能打破信息壁垒,以智能中枢重构决策流程,以全域联通激活治理动能,进而推动基层治理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让城市治理既能“看得见”更能“管得透”。另一方面,从根源上根治了传统网格“物理重叠”和“化学隔离”的痼疾,打通条块数据“任督二脉”,通过构建“治理要素一张图”,实现城市人、地、事、物、情、理等全要素的实时感知与动态管理,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场景的智慧解决方案。

协同破解“多格合一”的关键难题

当前,推进“多格合一”还存在一定的难题,需要加以破解。

一是创新机制,破除条块分割壁垒。“多格合一”的推进,首先需要破解条块分割。唯有打破部门壁垒、重塑权责体系,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统筹和治理的协同联动,才能让“多网格”真正融为“一网格”。

当前,一方面,需要在贯通行政壁垒、重塑权责边界、建立跨部门联席联动和动态清单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让各部门从“编进”一张网到融入“一张网”,实现“一网统管”的智能中枢与“多格合一”的物理载体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则要在基层通过推行“网格长负责制+专班化运作”,以标准化流程消解职能交叉盲区,用契约化协作替代以往碎片化分工,逐步建立形成“事在格中办、责在网中清”的闭环体系,逐步构建面向“需求—响应—评估”全周期治理链,让条块资源在网格内实现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堆叠。

二是整合资源,夯实网格治理基础。“多格合一”要取得效果,必须要让“格”有资源。只有充分依靠党建引领,盘活网格资源,凝聚多元主体,才能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支撑网络。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网格内的自有资源,开展资源分析,找出优势资源和特有资源。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要以人为核心,充分整合人的资源,将在职党员、驻网单位、商户、公安、城管、物业、楼栋长、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编入网格。配齐网格力量,确保每个网格配有党群工作员、城管执法员、法律咨询员、社区民警、市场监管员五员。特别要组建以网格为兜底的新兴领域网格党组织,统合网格党群治理服务和社会治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做好网格志愿者团队建设,激发群众活力,夯实网格治理基础。同时加强党建引领统筹力建设,确保网格内的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专业力量充分整合,让各类资源在网格中交流交互交融,从而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

三是优化空间,做实党群服务中心实体。党群服务阵地是网格党建的枢纽节点,也是网格的主阵地,是网格内各类街区、楼宇、园区、村居党组织行动的支撑和保障。要充分发挥网格效能,必须要让网格有根据地、供给地、实践地。“多格合一”后,党群服务中心就是新组建网格的根据地、供给地、实践地。

当前有的地方党群服务阵地基础较好,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相对容易。但也有一些地方,阵地空间狭小,功能薄弱,可能影响未来网格运行。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配置,要以一格一阵地为标准,配齐空间,并在力所能及情况下扩大并优化空间;另一方面则要因地制宜,各阵地建设应“八仙过海”,根据自身网格情况、业态特征、人员分布、服务需要等,推动阵地与“格”深度契合。同时,要通过有意识地把治理能人和各类资源聚在阵地,把党组织运行活动和服务落在阵地,把网格情况和治理成果呈现在阵地,让阵地成为治理要素交汇点、服务群众前哨站,以“绣花功夫”穿透治理末梢,以“全周期管理”破解复杂难题,以“共同体意识”凝聚善治合力。

有效提升“多格合一”的治理效能

当前,要通过能力建设,推动“多格合一”真正发挥效能、显出成效。

首先,党建引领推动协同联动能力上台阶。党建引领是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的核心抓手,在网格中,要通过组织、资源、机制的三维联动,贯通治理末梢的“最后一公里”。以“组织重构—资源重组—机制重整”三维联动,织密党建引领的协同治理网络。通过“多格合一”统一网格边界、明确权责清单,建立“网格长—专班—专员”垂直责任体系,推动条块力量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融合”。依托党建纽带串联多元主体,构建“网格吹哨—部门响应—群众评议”的闭环管理机制,实现问题联处、风险联防、服务联供。以组织重构促资源重组、以责任重定促效能重塑、以机制重建促流程再造,让党建引领成为贯通治理末梢的“红色经脉”,驱动治理联动,使治理效能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跃升”。

其次,数字化转型驱动精细治理能级上台阶。数字化是破解超大城市复杂治理难题的关键支撑。要打造从区到街镇到网格的“数据归集—智能研判—云端调度”的数字化治理链条,以数字化赋能破解超网格治理的“复杂方程”。通过打通公安、市容、城运等多源数据壁垒,构建全域感知的“数字孪生网格”,关联各条线全数据,实现风险预警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判”。以“一网统管”为中枢,“多格合一”为载体,形成“归集—研判—处置—反馈”全链条闭环,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网格相关工作,让城市治理像“绣花”般穿透末梢、直达肌理。

最后,多元共治激发基层治理活力释放上台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是网格化治理的终极目标,需以制度创新激发社会参与动能,推动治理从“单兵突进”转向“整体协同”。这就要求不仅要在政府部门各条线间全联动,还应构建“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生态圈。要以红色纽带串联城运、警务、综治等部门,孵化网格治理伙伴机制,以积分激励的形式激活社会组织动能,以项目认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构建“公益+市场”双轮驱动的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网格议事厅”“数字民情地图”等参与载体,将群众诉求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治理议题,形成“议题众创—方案共商—成效共享”的参与闭环。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贡献值存证系统,让志愿行为可量化、可兑换、可传承,以积分化激励释放共治动能、以场景化共治重塑善治生态,让“人人皆是网格员”的共治愿景照进现实。

“多格合一”是上海深化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更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战略选择。当前,应进一步以党建引领为内核,破除条块分割的体制壁垒,推动治理资源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跃升;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充分运用新科技成果,使问题处置高效化和扁平化;以多元共治为路径,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让群众参与从“旁观者”转为“主力军”。通过机制重构、资源重组、效能重塑,让“多格合一”成为新时期上海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起点,成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的新生动实践。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原标题:《从网格治理到“多格合一”,让城市治理既能“看得见”更能“管得透”》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朱忆天 陈峰

相关文章:

从网格治理到“多格合一”,让城市治理既能“看得见”更能“管得透”04-07

胖东来:拟起诉宋清辉,索赔不低于 100 万04-06

湛江市总工会努力构建基层工会标准工作体系04-05

中国资环集团全面推开手机安全回收处置业务04-03

“两旧一村”改造再提速!浦东新场“城中村”项目5个地块全部清盘04-01

果然视频丨威海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03-31

青岛胶州:党建引领破难题 后进蝶变焕新颜03-31

太原:居民用高压锅炖肉 一声巨响锅盖崩飞 差点砸到人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