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无人机“飞手”夫妇郑报顺、任秀荣:从种粮大户到飞防领航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0:21:00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 通讯员 刘忠)清晨5点,台头镇郑家辇村南头的麦地间,晨雾还未散尽,郑报顺、任秀荣夫妇已操控着无人机在进行植保作业。螺旋桨的嗡鸣声取代了往昔田间地头的吆喝声,电子屏幕上的数据流替代了粮农指尖丈量的土方法。这对承包着近200亩农田的种粮大户,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无人机“飞手”。如今,他们已走出寿光,服务范围辐射到淄博、临沂、济南等地。

结缘土地,承包土地初尝丰收硕果

说起与土地的缘分,50岁的任秀荣打开了话匣子。多年前,夫妻俩都在工厂工作,2012年,他们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种粮。说干就干,他们筹措资金,承包了村里四五十亩土地,开启了规模化种植之路。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那时我丈夫还在外干防水技术员的工作,只在农忙时回来搭把手,平时农田基本上是我一人管理。因为缺乏经验,面对病虫害和恶劣天气时,我也经常会手忙脚乱。”任秀荣说,她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那段时间,她白天泡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晚上回家就学习农业知识,向有经验的农户和农业专家请教。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两口子逐渐掌握了科学种植的窍门,粮食产量逐年攀升。2018年,他们承包的土地扩展到100亩,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能手。“种植面积最大的时候,我们承包了400亩地,种植了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但有了新的创业路后,我们又缩小了规模,现在有近200亩粮田。”任秀荣说。

敏锐洞察,开启无人机飞防征程

“这么多地靠我们俩是忙不过来的,所以平时基本依靠智能化、机械化设备,起初,我们都是找专业团队来帮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无人机作业不仅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农田的植保任务,而且精准度高,能有效减少农药和肥料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任秀荣说,这一新兴技术仿佛一道光,让他们看到了这一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继而成了他们“新的创业路”。

2018年时,他们夫妇俩决定投身无人机打药施肥产业。“无人机飞防好处很多,可以精准喷洒,节水节药效果明显,能保证所有植株都能均匀覆盖,杜绝漏喷重喷现象。同时,它操控便利,在田间地头垂直起降时需要的场地小,自动规划最佳作业航线后,我们还能远程监控植保作业进度和作业面积,做到每一亩地块的飞防作业都有据可查。”任秀荣告诉记者,为了给粮农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他们不断探索无人机技术的革新与应用。6年间,他们先后购买了3台植保无人机,装水容量从20公斤增加到如今的80公斤。

随着无人机服务的客户量不断增加,郑报顺也辞去工作,专门跟妻子在家做无人机“飞手”。业务熟练后,夫妇俩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业前,他们会对农田进行实地勘察,制定个性化的植保方案;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确保作业质量;作业后,及时回访农户,了解使用效果,收集反馈意见。凭借专业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他们的无人机打药施肥业务迅速在当地打开了市场,客户越来越多,服务范围也从最初的周边村庄扩展到了寿光各镇街。如今,在朋友客户的推荐下,服务范围更是辐射到了淄博、临沂、济南等地。

说到以后的发展,郑报顺表示,他们会继续深耕无人机打药施肥产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更多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农业服务,助力粮农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从种粮大户到无人机飞防的领航者和践行人,一路走来,郑报顺、任秀荣夫妇付出了艰辛与汗水,也收获了成功与喜悦。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新时代的农村,只要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就一定能在广阔的土地上创造出无限可能。

从面朝黄土到仰望星空,这对夫妻的13年蜕变,恰似寿光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切片。近年来,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正静悄悄地发生着一场智慧与科技并存的农业变革,而郑报顺、任秀荣夫妇便是这场变革中的“弄潮儿”之一。他们从传统的种粮大户,成功转型为无人机打药施肥产业的行动人,书写了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华丽转身的致富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相关文章:

蓝海华腾合作伙伴览翌航空纯电垂起无人机LEU100完成全流程转换试飞04-02

无人机精准“投弹”灭山火,这款黑科技确保湖北电网安全运行04-01

上海蓝天救援队启程前往缅甸仰光协助搜寻幸存人员04-01

【寿光】无人机“飞手”夫妇郑报顺、任秀荣:从种粮大户到飞防领航者03-31

国网肃南县供电公司:精检细修 筑牢电力“生命线”03-21

黑龙江:龙江县法院迟到五年的和解 亲兄弟的握手言和03-21

黔山贵水领袖情|数字化浪潮里有民生温度03-21

总台记者观察丨普京称俄军正歼灭库尔斯克乌军 俄美通话暗藏战略角力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