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归圈绣春色 碧野带薪铺绿锦——呼伦贝尔近亿亩草原进入“带薪休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0:47:00    



编者按


春日的呼伦贝尔,冰雪初融的额尔古纳河蜿蜒流淌,草原深处新芽破土,牧群踏响复苏的鼓点。在这片生机勃发的北疆热土上,一场以“春染北疆 实干开局”为号角的发展实践正蓬勃展开。2025年,自治区党委以“六个行动”为抓手,锚定“五大任务”目标,在春光中播撒奋斗实干的种子。呼伦贝尔市以此为指引,紧扣重心,周密部署,从重大项目谋划到助企惠企政策精准滴灌,从就业春风暖民心到节水行动纵深推进,从深化区域合作到北疆文化品牌璀璨绽放,每一个行动都凝聚着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想干、能干、敢干、快干”的精气神,誓将“六个行动”的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图。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春染北疆 实干开局》聚焦“六个行动”探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大型主题报道正式启动,邀请您一起从春天出发,走进草原深处、林海腹地、城镇街巷,用镜头捕捉春潮下的生态修复故事、非遗活化实践、文旅融合新景,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北疆答卷。全景视角记录呼伦贝尔市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在“六个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领域以实干执笔、用创新泼墨的奋斗画卷。

风光旖旎、闻名遐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面积达1.007亿亩,占自治区天然草原总面积的12.4%,不仅是呼伦贝尔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


呼伦贝尔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凝心聚力、实干担当,以更高站位,深刻践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探索新方法、积累新经验,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见行见效、走深走实。这片承载着千年游牧文明的生态净土,正以史诗般的生态觉醒开启45天的“春之静养”,取而代之的是牛羊移居暖棚谱写现代牧曲,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交响成新时代的草原“新牧歌”。



破局草畜矛盾

全力守护这片青青草原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畜牧业既是呼伦贝尔牧区发展和牧民生产生活的“晴雨表”,更是保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但由于部分地区过度放牧,在草原核心区域,形成了牲畜超载、草场相对退化趋势。


是在“靠天养牧”中突围,还是固守传统放养模式,呼伦贝尔市在实践中找寻着答案。


面对草畜矛盾日渐凸显、草原相对退化的实际,呼伦贝尔适时划定红线:绝不以生态赤字换取GDP虚增,绝不容草场过载危及生物多样性,绝不让传统牧业困守低效循环。



对此,呼伦贝尔市创新布局,将畜牧业转型升级重点先行放在辖区牧业四个旗,一地一策破解草原过牧难题,创新创建“1+N+M”工作体系,出台《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配套制定覆盖农牧、林草、财政、市场等多部门的15个子方案,选取30个试点嘎查(鄂温克族自治旗8个、陈巴尔虎旗6个、新巴尔虎左旗7个、新巴尔虎右旗9个)作为畜牧业经营方式改革“试验田”,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等实践,用“有解”思维因地制宜开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良方”,着力改变养殖方式,全面推广舍饲圈养成效显著。


春雪初融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新巴尔虎右旗根子社区42户牧民开启了一场静默的革命。7.3万亩集体草场提前进入“春休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养殖棚圈里此起彼伏的牛鸣。社区书记红霞说:“根子社区采取集体养殖棚圈,探索‘舍饲圈养’模式,不仅降低了饲养成本,更让退化草场重现‘风吹草低’的生机。”


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综合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向牧民群众宣讲《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呼伦贝尔以雷霆之势展开生态保卫战,进入春季休牧期,全市划定9330万亩草畜平衡区和961万亩禁牧区,进行不少于45天的休牧制度,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全部实现“落地上图”管理。重塑执法体系,林草、农牧、水利构建联席执法机制,31个智能卡口全天候值守,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


在万顷草原之上,一张精密织就的生态防护网正在成型。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草管员乌云毕力格,就是一名禁牧休牧工作的“监督员”,24小时坚守在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核心保护区,监督牧民违规放牧、超载过牧、破坏草蓄平衡等违规行为。


“定格、定责、定员”强化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监管,靠的是“一员多责、一岗多能”的草原网格员队伍,在科学的规划和有序的监管中,方圆千里不见了自然放牧场景,取而代之的是牲畜圈养新图景。


当新时代的生态觉醒化作北疆大地的绿色脉搏,呼伦贝尔如何全力以赴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


“全市上下要齐抓共管、坚持问题导向,要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坚持系统思维、理性思维、创新思维,用改革的办法化解矛盾,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促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呼伦贝尔市委适时给出了破解问题的全新对策。


一条条符合实际的保护政策相继出台、一项项卓有成效的工作举措应运而生、一个个草原生态保护的最新成果展现在人们面前。




利益联结机制

让生态账本有了新算法


草原是牧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畜牧业是牧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推动实现“少养精养、草畜平衡、统养共富”攻坚战中,呼伦贝尔市科学架构“公司+集体+合作社+农牧户”的畜牧业利益联结新机制,政府引领、典型示范,推动全市畜牧业实现“精养统养共富”,发展模式让牧民津津乐道。


为深入保障牧户在“少养精养”中实现增收,呼伦贝尔市大力推广优育扩繁,促进地方品种提纯复壮。



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有限公司养殖户刘艳文家,60多只健壮的羊羔是“两年三产”高效养殖技术的成果。2024年牙克石农牧场公司在3200头基础母羊中挑选出50只进行“两年三产”母羊的跟踪调查,通过分析发现,一产收益为4.28万元,二产和三产收益预计各为5万元,总收益达到14.28万元


发力的不仅是高效繁育,呼伦贝尔市还创新推出了“西繁东育”“代养、寄养分红”“暖季草场放牧、冷季集中舍饲”等模式,如果牧户不具备养殖条件,可以将基础母牛委托给养殖企业或合作社代、寄养,并通过分红的方式让养殖户“坐享收益”。少养精养、减畜增收、科学繁育、严格选育和标准化饲养直接造就产品实现优质优价,让牧民尝到了转型的甜头,“舍饲圈养”成为牧民们追捧的“香饽饽”。


政府搭建的“科技+政策”双引擎,驱动传统牧业向智慧牧场华丽转身。新巴尔虎左旗乌布尔宝力格苏木巴音贡嘎查成立的诺木尔托牛所,为牧民全方位提供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冷配、托养、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巴音贡嘎查“托养利益联结”+“三位一体”社会化服务模式获得牧民的广泛认可。以诺木尔托牛所为载体,以“股份制、代牧制、联户制”合作机制,创新“托养统销”模式,精养代售的肉牛,每头售价高于市场价600元,带动牧民增收120万元



与此同时,“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为草原生态修复和畜牧业转型升级增添无限动能。2024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通过在嘎查一级清产核资、盘活资产和组建合作社,牧民从嘎查集体收益分红中获益。嘎查级“三变”改革成果,从一个侧面给牧民带来看得见的利益,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畅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的转换通道


从根上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能否打好打赢很关键。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过程中,呼伦贝尔市锚定加大草畜平衡和休牧禁牧监督管理力度,禁牧期间,在牧区大力储备饲草,保障休牧期牲畜饲草料接续供应,持续推进畜牧业产业转型融合,同时,围绕转型而来的社会化服务范围逐年扩大、速度明显加快、效益逐年攀升。


聚焦持续提升社会化服务覆盖面,以新巴尔虎右旗鼎盛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为示范,在牧业四旗大力推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陈巴尔虎旗试点基础上,全面拓展服务内容和环节,服务重点由剪羊毛、药浴、饲草料收贮加工等环节向接羔、棚圈清理、粪污处理等项目延伸,2025年,力争服务范围扩大至14个旗市区,逐步实现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在重点培育一大批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牧场的同时,依靠招商引资引入牛羊肉、牧草饲料深加工企业落地,以深加工企业为龙头,构建肉、奶、饲全产业链条,推动农牧业产业和企业提档升级。



要干就干一流,要做就做最好。如何利用好“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个品牌效应,呼伦贝尔市委算过一笔账。“以2023年情况来看,全市共出栏羊649万只、牛62万头,卖一只活羊大概600元左右,如果放在餐桌上,能达到2000元;卖一头活牛大概6000元左右,如果放在餐桌上,能达到26000元左右,总计折合下来,活畜销售比成品销售少挣了215亿元。因此,最好的结果就是,引导肉类屠宰加工企业丰富产品种类,抢占细分市场,提高草原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和提升产品附加值。”


呼伦贝尔市聚焦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结构单一、发展质效不高、转型升级滞后、牧民利益受损等问题,通过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这场始于品牌觉醒的产业革命,正在重构草原经济版图。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效应带动下,肉牛、肉羊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加强地理标志管理和品牌保护,持续塑强“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呼伦贝尔牛肉”等区域公用品牌,品牌溢价能力明显提升。


在前所未有的产业化改革浪潮中,许多牧民从传统放牧者逐渐转变为旅游服务的提供者,介入民宿经营、文化导览、手工艺品制作与销售等多元化业态,在非牧产业中获得收益,拓宽了增收渠道。


在畜牧业“接二连三”上,将畜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构筑培育观光游、民俗游、边境游、牧户游等新业态,让畜牧业产品就地直接上餐桌,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打通直销新路径,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牧民增收致富。力争到2026年,草原羊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75%,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10亿元


从“逐水草而居”到“为青草守护”,从“靠天养畜”到“智慧牧养”,呼伦贝尔正以现代科技重构人与自然契约。为了让牧户安心圈养,政府每年发放草原补奖资金达6.32亿元,通过草原保护补奖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草原休养生息,随着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5%以上


草原的重要性也让牧民开始觉醒。新巴尔虎左旗吉布胡朗图苏木甘珠花嘎查牧民霍贵林的草场生态危机迎来转机,收入未减少,草总类丰富了,这场始于牧民个体的“绿色革命”,正演变为整片草原的集体觉醒。



绿色青山美,金山银山来。如今,当45天休牧令戒律降临,152万吨饲草储备筑起“生态粮仓”,产业转型并深度融合换来的是大草原上的草长莺飞。呼伦贝尔承接高质量发展的迅猛势头,正以“生态画笔”重绘北疆版图,将在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中真正实现转型与致富、增绿与增收共赢,力争在全区率先交出有效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创新答卷。

《春染北疆 实干开局》系列报道

总策划:张红杰

总监制:苏风宁 张晓琦

监审:胡民

文字:张东阳 王凯超 欧戈

海报制作:何凯




相关链接



大地春潮涌 笃行满目新——呼伦贝尔市谋深抓实“六个行动”



奏响就业“春之声”——呼伦贝尔市就业促进行动夯实民生压舱石


从牧歌到水歌:节水行动绘就呼伦贝尔绿色新画卷


文化滋养精神根脉 品牌铸就发展之魂——呼伦贝尔市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 书写时代奋进新篇章


呼伦贝尔市助企行动惠及百企千商


呼伦贝尔市:在区域合作深化行动中担当重任


呼伦贝尔:以重大项目谋划行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让世界看见呼伦贝尔的美


守望相助 同心筑梦——呼伦贝尔市持续擦亮党建品牌


打造“融合之路”文旅品牌 铺展北疆文旅锦绣长卷


牛羊与风光共舞 畜牧业焕新蝶变





美编:任彦依

主编:何凯 蒋铁英

监审:韩永刚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相关文章:

上海承载了亚洲CS电竞的希望 | 海斌访谈04-19

牛羊归圈绣春色 碧野带薪铺绿锦——呼伦贝尔近亿亩草原进入“带薪休假”04-19

临泉县高塘镇刘庄村:春归鹭影,共筑生态家园04-17

信阳市百林茶业:做强生态有机茶,打造网红打卡地04-16

生态环保业推动绿色转型动力强劲04-16

陈硕:让获取AI能力像下载APP一样简单04-11

“党建引领 文化支撑”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推介会在京举办04-09

巫溪县发布森林草原火险橙色预警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