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9日,国内首部纯AIGC制作的付费短剧《兴安岭诡事》正式上线。数据显示,该剧上线仅一周,全网播放量就已突破3000万,迅速成为AI短剧市场的一匹“黑马”。截至目前,该剧仅在抖音的播放量就已超5603万。
随着AI技术的发展,2024年以来,已有《白狐》《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等多部AI短剧上线。不过,像《兴安岭诡事》这样直接进行商业化运作,面向短视频平台用户收费的AIGC短剧,在国内尚属首例。

《兴安岭诡事》 场景图
值得一提的是,和《白狐》等AI短剧相比,《兴安岭诡事》在人物表情、光影造型、声音和口型的匹配、物理运动等方面的处理和呈现已有显著进步,许多网友最初压根没意识到这是一部由AI生成的短剧。这不禁让网友感叹,未来AI短剧很有可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整个影视行业或许也将迎来新的变局。
AI短剧并非“一键生成”
奇幻探险剧《兴安岭诡事》以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建设浪潮为背景,虚构了猎人彪子带队深入大兴安岭森林寻找铀矿的惊险故事。全剧11集,单集时长约两三分钟,叙事紧凑,情节惊险刺激。

丁宽接受海报新闻记者专访
见到导演丁宽时,该片上线即将满月,他仍未从前期加班加点赶片子的疲惫状态中缓过劲儿来。和大家想象的“一键生成”不一样,所谓AI短剧,并非AI软件包揽所有制作工作。他介绍,《兴安岭诡事》的镜头均由即梦、可灵、Runway等视频大模型软件生成,再由他“主刀”剪辑,组合成一集集故事片。这部短剧的创作团队总共5个人,即使有了AI的“鼎力相助”,也耗费3个月才打造完成。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有团队借助AI工具,仅用15天就制作完成了100集短剧,单集成本仅5000元。丁宽对此不置可否,在他看来,AI目前还无法胜任短剧制作的所有工作。
“一部影片的灵魂,前期是靠编剧、导演,后期是靠剪辑,这两个是最核心的工作。”丁宽告诉海报新闻记者,这两部分工作,自己坚持百分之百由人来完成。他认为,AI也能创意,但其创意只能模仿、借鉴已有的案例,无法替代人在情感、情怀驱动下产生的灵感和创意,而这一点,或许正是人类与AI协同合作中最重要的“护城河”。

《兴安岭诡事》场景图
基于此,丁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抠细节上。在《兴安岭诡事》第一集中,有领导给彪子布置任务、林场场长问彪子为啥要去关东军要塞这两个情节,光这两场戏就花费了两周时间去打磨。“其他戏大都发生在林海雪原的场景,只有第一集的这两场文戏,能让观众明显感受到这部戏的年代背景。”丁宽说,他反复细抠这两场戏,就是希望给观众呈现更熟悉、更明确的时空语境。
事实证明,能跟观众产生共鸣的短剧更容易成功。作为国内首部完全按照市场商业模式来运行的AI短剧,《兴安岭诡事》一扫之前《白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AI短剧“叫好不叫座”的颓势,以其独特的叙事和精良的画面,播放量急速上升,成为AI短剧市场的“黑马”。按照9.9元付费观看的模式,该剧上线第一周,全网播放量便突破3000万,在抖音的原生收益超过30万元。
成本只有实拍剧的两成左右
或许是为了抢占AI短剧市场这片蓝海,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几乎就在《兴安岭诡事》上线同期,多部打着“首部”噱头的AI短剧也陆续上线。博纳影业、央视频团队、周星驰团队纷纷下场,IT大佬周鸿祎甚至还亲自参演了短剧《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

《兴安岭诡事》场景图
与一年前技术短板明显、备受观众吐槽的AI短剧相比,观众们惊喜地发现,如今的AI短剧不仅“能看”,甚至还挺“好看”。以《兴安岭诡事》为例,该剧已基本解决了人物细节扭曲、动作不连贯等早期AI生成视频的硬伤,还增加了很多吸引眼球的卖点。既融合了东北五仙、黑熊瞎子、丧尸等人们热衷的奇幻、玄幻元素,还加入了人们熟悉的地域IP、民俗题材。
既然市场认可,接下来的关注点呼之欲出:AI短剧真的挣钱吗?
对此,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卞芸璐表示,目前市场上涌现的AI短剧,主要靠平台和大型影视企业扶持,比如陈坤导演与抖音合作的《山海奇境之批波斩棘》《无名特攻队》,博纳影业和抖音联合出品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以及快手星芒短剧与可灵AI联合出品的AI单元剧集《新世界加载中》。这些作品基本靠平台方“兜底”成本,还不完全具备“自我造血”的盈利能力。
她还强调,《兴安岭诡事》是目前第一部纯粹的付费AI短剧,如果它的商业模式被证明可行,将对AI短剧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不过,《兴安岭诡事》总制片王莉向海报新闻记者坦言,这部剧的制作成本肯定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低。“制作成本并不比目前的竖屏短剧低。这部剧对标的是玄幻、科幻类的网络大电影,参照他们的制作成本,我们的成本当然会低很多,应该只有他们的两成左右。”

《兴安岭诡事》场景图
在丁宽看来,现阶段,用AI制作短剧的最核心价值就是降本增效。“它把传统影视拍摄制作过程中,最烦琐、最昂贵、最烧钱以及最危险的工作给取代了。”在《兴安岭诡事》的剧情设定中,绝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大兴安岭,如果带剧组去当地实拍,不仅造价高昂,还得面临零下40℃的工作环境,危险系数较高。再以周鸿祎参演的短剧《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为例,剧中人物从大楼楼顶纵身一跃、汽车疾驰漂移等刺激画面均由AI技术生成,该剧制作方西安达林科技的创始人杨林达曾表示,该剧借助AI技术,至少节省了8万元成本。
AI创作会是短剧行业下一个风口吗?
以《兴安岭诡事》为代表的AI短剧的成功并非偶然现象。当前,国内影视行业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度不断提高。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年轻创作者开始运用前沿科技进行内容创作。这无疑为中国原创影视剧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尽管首部“全AI化生产流程”的短剧《白狐》难言成功,但其操盘者蔺志强依然看好AI短剧的发展前景。他认为,短剧品类天然与AIGC技术契合,未来几年用AIGC做短剧会成为主流。
对于蔺志强的观点,卞芸璐颇为认同。她说,目前,各大平台都在加大AI影视短剧的投入,技术迭代也相当快。未来一两年,AI短剧的题材会越来越丰富,国产AI长片也很有可能问世。
卞芸璐还分析说,随着AI生成内容数量呈指数级上涨,AI短剧在分发平台和渠道上的完善,以及盈利模式(包括付费、版权、广告等)的定型,AI影视的商业闭环也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形成。
尽管业界看好AI短剧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AI能完全取代真人创作。在丁宽看来,真人影视最大的魅力,就是演员表演出的那种细腻的、直击人心的感觉。“一边笑一边眼中含泪的表情,可能是AI永远无法理解的。”在丁宽看来,AI影视可以成为继动画、真人影视之后的一种新的美学范式。三者之间无需互相取代,而是很可能形成“三辆马车并驾齐驱”的状态。
比如,AI可以赋能真人影视,扩充真人短剧的题材。丁宽说,目前,竖屏短剧受制于制作成本,仍以剧情片为主,鲜少呈现“烧钱”的特效和大场面,而这些短板正是AI所擅长的。仍以《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的汽车漂移镜头为例,只需“投喂”给AI几张照片,就能生成视觉惊艳、刺激的视频片段,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等成本。
微短剧数据研究机构DataEye研究院调查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丁宽觉得,未来,AI短剧将与真人短剧协作,共享这块“蛋糕”。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
AI短剧来了,会是下一个风口吗?04-14
大阪世博会开幕 13日正式开园04-13
立讯精密回应美国关税影响:只有很少一部分成品出口到美国,公司消费电子海外扩充计划会优先考虑东南亚04-10
降低智能体的开发门槛,阿里云百炼支持MCP服务部署与调用04-09
阿里云百炼上线全生命周期MCP服务,宣布高德、无影首批接入04-09
刘亦菲、陈晓,好消息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