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鲸出海
听播客,需要AI吗?
2023 年 7 月份,我们曾经观察过妙鸭相机靠 AI 写真功能一炮而红,又快速陨落的全过程。而在产品数据下滑的同时,同年 11 月 13 日,妙鸭相机对外确认,产品负责人张月光离职。
说起张月光,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妙鸭相机,但除此之外,此前春节爆火的支付宝集五福活动也出自他的手笔,这样一位互联网“老兵”,能借 AI 掀起什么样的风雨,一直备受关注。

北京沐言智语科技有限公司的融资情况|图片来源:企查查
离职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创立了北京沐言智语科技有限公司,走上自己创业的道路,根据 2024 年 4 月底的消息,沐言智语成立短短半年内,就狂揽 4 轮融资,总额近 3 亿元人民币,其中有零一创投、智谱 AI、高榕资本等国内知名投资者参与。
而且完成这些融资时,沐言智语还没有任何产品推出,甚至连雏形都没有。根据《创业板日报》当时的报道,有投资人私下表示:“沐言智语的团队对公司到底要做什么并没想得很清楚,投资人们肯拿钱,更多的是看重张月光本人的能力。”

ChatPods 从上线以来的全球双端下载量,注:目前 ChatPods 已在除中国大陆外的其他市场的 iOS 及 Google Play端上架|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到了 2024 年 11 月,公司成立接近 1 年的时候,沐言智语低调地发布了一款AI播客产品 ChatPods,而最近,随着公测开始,才有媒体开始陆续报道。点点数据显示,ChatPods 于 2024 年 9 月上架,但几个月以来每天仅有几百的下载量,总下载量还不到 10 万,也没有收录到活跃用户的数据。
基于张月光的“个人能力”,外加大量资金加持,沐言智语端出来的“第一盘菜”到底如何呢?
融了 3 个亿,就做了一个播客助手?
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产品。

ChatPods(左),Apple Podcast(右)的落地页面
ChatPods 的落地页中有一个智能推荐版块,每天会为用户推荐 3-5 个播客单集,在官方小红书账号中,团队解释道:“ChatPods 不希望在落地页上堆叠大量的信息,为用户带来太大压力,所以每天只推荐少量内容,力求精准。”除此之外,ChatPods 会在每日的智能推荐中,生成一段由 AI 生成的语音推荐词,辅助用户做出决策,这属于听前阶段。

ChatPods 的播放页面
而在用户听播客的过程中,ChatPods 提供的 AI 功能包括 AI 总结、AI 章节划分、AI 问答、AI 转录文字稿、AI Highlight 等,利用大模型对播客内容进行理解和预处理,然后将结果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用户,辅助用户理解、消化播客内容,进而节省时间。
拿章节划分功能举例,经常听播客或者看 YouTube 的读者们应该都不会陌生,创作者在上传内容时会将每一个章节/主题的时间段标注好,用户如果仅对某一个段落感兴趣,只要点击标签,就可以自动跳转,有针对性地收听。小宇宙上的某创作者告诉我们,将时间和章节对应上的工作,是需要手动完成的,而近期小宇宙上线了 AI 分段工具,但需要创作者额外付费才能使用。

AI Ask 功能(左 1)、播客转文字功能(左 2,并非所有内容都支持该功能)、AI Summery 功能(左 3)、AI Highlight 功能(左 4)
其他 AI 功能如上图,基本目的也都是帮助用户进行理解,所有功能都可以在播客的播放页面进行访问。ChatPods 的变现点,也是这些 AI 功能,用户每个月都可以获得几次免费额度(比如 AI 章节划分功能是每月 4 次免费额度),超过了限定次数,就需要订阅解锁了,订阅价格为 9.99 美金/月或 69.99 美金/年。
除了针对单集播客的 AI 功能,在订阅页面中还显示,用户可以获得一个“Personal AI Podcast Agent”以获得更精准、个性化的推荐内容。

了解产品后,我们简单描述 ChatPods,就是听前的AI推荐来解决听什么、以及听播客过程中的效率提升辅助内容吸收。
后者依靠于不断迭代的大模型能力,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问题,而前者则依赖于推荐算法,不论 AI 如何进步,依然需要用户数据的反馈,也就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我们在免费模式和订阅后都测试了下,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笔者试用了几天发现,ChatPods 为我推荐的内容,仅依据笔者在个人信息中选择的 3 个较为宽泛的主题(例如商业、体育、音乐),体验下来,个性化程度并太不高,推荐的效果与其他平台的推荐区别不大。当笔者开启订阅后,ChatPods 的推荐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笔者的测试时间为 5 天,听了 10 期左右的播客,时间并不够久累计数据也不够多,但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给到用户不一样的感受,退订率也会升高)。
如此下来,用 AI 帮助用户理解、吸收、领会内容,来实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成为了 ChatPods 主要的差异点。这个角度看下来,我们直观感受下的 ChatPods,有些平平无奇。
平平无奇的背后逻辑
其实用 AI 功能加持播客,ChatPods 主要服务于用户吸收信息的环节,有其行业特殊性的一部分原因。因为与视频、文字等内容平台不同,一个反直觉的常识是,播客的护城河并不是内容。
与视频行业的创作者与 YouTube、TikTok 等平台深度绑定不同,播客的分发方式采取更加“去中心化”的 RSS Feed 模式。RSS Feed 可以看作是一个链接,里面存储了播客的标题、简介、封面图、播客音频等信息。

知名播客创作者 Lex Fridman 的个人网站,其中就公开分享了 RSS Feed
要得到 RSS Feed,创作者需要找一个播客托管平台(比如 Spotify for Podcasters、Buzzsprout 等等,托管平台会收取服务费用),当创作者在托管平台上传播客内容后,平台会生成这档播客的 RSS Feed。

国内播客内容在苹果播客的上架流程|图片来源:知乎
在分发内容时,创作者需要在各个平台上传 RSS Feed,苹果、Spotify 等大平台还会对内容进行审核,而一旦上架平台,播客的 RSS Feed 链接基本都可以在各平台的播客详情页中获取,也就相当于全网公开了。而创作者再更新播客时,则只需要在托管平台上传新内容,所有播客平台就会自动同步了。
对于播客创作者来说,公开分发可以扩大内容传播的范围,便于塑造个人 IP,并靠打赏、广告、付费订阅内容等方式变现,所以一般情况下,创作者会将“权限”设定为公开。因而对于播客平台来说,在这样的分发生态下,内容并不是最核心的 “护城河”。一些专属内容固然重要,但自身生态、流量、推荐、用户体验更加重要,这也就导致很多大公司做起播客来得心应手。
而作为小平台,ChatPods 上的播客内容,都取自于公开的 RSS Feed,除了少量大平台专属或付费订阅内容外,其实在内容丰富度上 ChatPods 与主流平台的差距并不大。因而不论是 AI 现有能力、还是行业竞争情况来看,ChatPods 也只能去打“用户体验”来获取用户,而后积累数据再切入听前推荐,而且这种体验,也因为大模型现阶段的能力更偏向于效率提升,这就引出来一个关键问题,这真的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吗?

在官方小红书账号中,ChatPods 将自己定位为 AI 播客助手,而根据 Z Finance 的报道,ChatPods 的核心差异点是推荐和 AI 相关功能,对应的是“获取好内容”和“辅助吸收知识”两个核心的用户诉求|图片来源:小红书
听播客,到底需不需要 AI 加持?

音频最大的特点是“低侵入性”,用户随时随地带着耳机都能听,不像看视频、读文字,需要用户盯着屏幕一直看。所以,根据喜马拉雅和 Ipsos 合作的调查,能够专心听播客不做其他事的国内受访者,仅有 10.9%,身边常听播客的朋友,基本全部是在碎片时间或做其他事情的同时收听播客的。
但朋友们反馈,由于“碎片时间”或“一心二用”,听播客期间遗漏细节、被其他事情打断、或因为睡着忘记收听进度等情况时有发生,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他们要么花时间倒回去重新听一遍,要么只能放弃流失掉的内容。因为注意力分散,播客的信息获取效率也是同步降低的。
这么看下来 AI 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虽然 AI 给出的文字内容不会替代播客本身,但会对消化理解内容有所帮助。甚至,编辑部的同事们还会借助 Google 的 NotebookLM 这样的 AI 工具协助他们理解消化播客内容,以服务于本职工作。
而我的另一位朋友,虽然并不直接从事内容行业,但是她会经常通过播客,来了解她所在行业的新闻及从业者的观点和观察,也以服务于本职工作为目的,在这类人群那里,AI 加持播客是有其合理性的。


国内播客用户的调查(喜马拉雅&Ipsos,上),美国播客用户的调查(Pew Research,下)
但播客虽然有“获取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但播客的“娱乐”价值也不可忽视。从宏观数据上看,中美用户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虽然获取信息、学习是重要诉求,都排在第 2 位,但 Top3 中其余 2 个诉求则是休闲娱乐和打发时间,秉持放松、陪伴、娱乐等非功利目的收听播客的用户占比几乎与“获取信息”等同甚至更高。
我自己的体验和朋友的反馈看,我们超过一半听播客的时间都会花在心理、旅行、艺术、历史、体育、悬疑等更偏向于提供情绪价值或休闲娱乐方向的播客,比如作为一个足球迷,笔者自己就会每周固定听两档体育播客,回顾这一周的比赛及新闻,而编辑部的另一位同事表示,她最喜欢讲“离奇案件”的播客。

美国播客用户的调查(Pew Research,上),国内播客用户的调查(喜马拉雅&Ipsos,下)
而我们的收听习惯也代表了大部分听众,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最受欢迎的题材均是娱乐、流行文化、书籍/电影/音乐等主题,与工作/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的政治、商业、科技等主题排不进第一梯队。在这类场景中“听得愉快”比“记住东西”更加重要,AI 现有的能力并不能有所加持,反之,精准且个性化的推荐机制和更丰富的内容生态才更重要。
虽然 ChatPods 做 Personal agent,并把它放在订阅权益中,确实是在往这方面努力,但推荐算法依赖于数据规模和运维能力,AI 在娱乐播客的切入点失效,则两者脱节。
带着这些观察,回头再看 ChatPods,我们认为,想要靠 AI 去做成一个新的泛播客工具/平台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大平台有算法、自身的内容生态与用户基础等等优势,新平台想要在这方面后来居上非常困难。
但换个语境来看,用播客来“吸收知识”的用户比例不低,两份调查基本都能排在前列,如果能够用 AI 技术更深度匹配细分需求,做一个垂类平台,可能更有机会些。作为一个资深产品经理,张月光对市场与用户需求的洞察能力自不必多说,而 ChatPods 到底能在高速发展的播客赛道用 AI 引发怎样的变数,我们也会持续关注。
相关文章:
融了3个亿的张月光,就做出了个“AI播客播放器”?04-29
法治日报调查直播间“杀熟”现象:直播购物,越买越贵?04-29
纵览热点|宿迁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回应“倡议全市餐饮行业加入京东外卖”:无意针对任何一家外卖平台04-28
啄木鸟消费投诉|提前20天退订扣费50% “五一”预订酒店“不可取消”规则引争议04-27
瑞幸被曝“杀熟”!同款咖啡差6元,会员反而更贵!客服回应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