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早上,你小心翼翼地站上体重秤,仿佛面临一场审判。
“比昨天重了0.3公斤?昨晚不该吃那口鸡胸肉!”“轻了0.5公斤!今天奖励自己一杯奶茶!”
真相是:体重秤上的数字是可能会“撒谎”的健康指标。
人体60%是水分,一杯水就能让你“重”0.3千克;一次高强度健身,肌肉储水会让体重上涨1—2公斤;女性生理期前,激素波动可导致体重增加3公斤。
这些波动与脂肪无关,却让无数人陷入“减肥→焦虑→暴食→崩溃”的恶性循环。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肥胖?
一个常用的评估标准是体质量指数(BMI),用体重(单位为千克)除以身高(单位为米)的平方来计算。
根据BMI的数值,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划分:正常范围为18.5~23.9,24.0~27.9属于超重;大于等于28被视为肥胖。
腰围、腰臀比、腰高比、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等也是常见的健康评估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身体脂肪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
以下表格展示了中国人群肥胖症的常用诊断标准。

不同的评估工具关注点不同
BMI作为一种简单的评估工具,能够提供对体重状况的初步判断,但有时候并“不靠谱”。
BMI无法准确反映身体的组成和脂肪的分布情况。
比如,有些人肌肉较多,BMI值较高,但实际上并不是肥胖。而体内脂肪比例较高的人,即便BMI显示在正常范围内,可能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
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是评估腹部脂肪的重要指标。
有的人并不觉得自己胖,但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腰围超标,这才意识到是肚子上的脂肪过多。过多的腹部脂肪,就像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会大大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体脂率是指体内脂肪占总体重的比例,它是评估超重和肥胖更精确的指标。与BMI相比,体脂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体内脂肪的水平。
内脏脂肪面积是指积聚在腹部器官周围的脂肪。
内脏脂肪过多,不仅可能引发脂肪肝、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还会增加心脏病及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
来源 健康中国
相关文章:
美年健康应用个体化体检AI智能体 推出全流程AI个体化体检解决方案04-13
河北迁西:公益义诊进社区 健康服务零距离04-13
中新健康|如何区分流脑和感冒?04-12
尹弘会见上海实业集团董事长冷伟青一行04-12
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即将开启哈医大肿瘤医院多场义诊及系列活动期待您的参与!04-10
别让体重秤骗了你丨一起“享瘦”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