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牡丹》叙事逻辑缺陷的追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0:53:00    

3月14日,曾经“悬赏千万寻子”的深圳男子谢岳,在警方帮助下找回失散24年的儿子谢浩男,该消息刷屏网络。其中,父亲谢岳和儿子谢浩男形神相似的特点,再次触发笔者对老电影《红牡丹》逻辑缺陷的追问。

3月26日,笔者曾撰文《再看:银簪之惑》,谈及《红牡丹》在银簪叙事上的缺陷,主要观点是父亲皇甫义在培养红牡丹学杂技的过程中,具有很早就能发现银簪的各种机会,但遗憾的是,皇甫义发现银簪的时间点被不合理地推迟。

其实,《红牡丹》在逻辑上的缺陷并非单单集中在银簪——为什么认亲必须通过母亲王氏留下的银簪而不能通过别的方式?

第一,女儿和父母必有形貌相似之处,这可以是相认的机缘。这次深圳男子谢岳找到儿子谢浩男后,许多网友留言,说父子二人长得太像了。子女总是和父母有很多外形上的相似,两边都不像的情况极为罕见。根据生物遗传学规律,女儿大多长得像父亲,少数长得像母亲,但无论像父像母,皇甫义不会没有一丝觉察——即使皇甫义不觉察,这种相似性也会被周边生活的人发觉,而且会情不自禁地表达出来。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旁人说“你孩子和你长得太像了”这类话。皇甫义和红牡丹在一起生活,亲生父女之间不会没有外形相似的困惑,而且子女和父母之间还有科学界至今也说不清但又真实存在的某种特殊心灵感应,《红牡丹》忽略了这种常识性相似。

第二,改不掉的同乡之音,也可以是相认的机缘。“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很难改的,笔者生在乡村,长大后离开家乡,在城市生活多年,但每逢听到“乡音”,总会不由自主地“条件反射”:这不是老家的方言嘛!一问,往往八九不离十。

《红牡丹》马戏班故事始于山东德州吴桥——此地现属河北,剧中,母亲王氏和红牡丹的生离死别发生在德州的村头田野,皇甫义是在德州集市上买下红牡丹和马夫老赵,此后又和后娶的老班主女儿千里香在运河上坐船经过德州,并在船上手指家乡所在,他带着马戏班一路南下,辗转到济南、杭州直至香港,最后因为得罪了香港金融界老板张德仁又逃回德州。也就是说,红牡丹和皇甫义的家乡都属于当时的山东德州。

一口“德州方言”的红牡丹难道不会让同是德州人的皇甫义“打一个激灵”?皇甫义在大街上买红牡丹时,难道不顺带问一下红牡丹是哪县哪乡哪村的?这本是自然而然的问话,也是皇甫义为了放心而不会不问之事。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一村之人,哪个孩子的父母是谁,大家心里是一清二楚的。如果皇甫义能问出红牡丹是哪个县的,因为同乡之缘,必然会追问到哪乡哪村,那红牡丹是自己的孩子其实是昭然若揭的。此外,皇甫义10多年没回家,他难道不念叨自己的老家?老家毕竟还有他的发妻和女儿,他念叨老家时,难道红牡丹不惊觉自己和皇甫义是一个村的?

第三,生日,是亲人相知的密码。皇甫义买红牡丹时,不会不问红牡丹的年岁生辰。中国人历来看重生日,在农村,即使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也会知道自己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这是父母从小就相告的;同时,父母更不会忘记自己孩子的生日。皇甫义和红牡丹相处那么长时间,不可能不谈及生日。

皇甫义以马戏团谋生,是跑江湖卖艺的商人,练就一身圆滑老辣、察言观色的“本领”,以他老于世故的精明劲,不会不对红牡丹的“身世”问个底朝天。而且皇甫义一直知道红牡丹寻父之事,如果按照情理追问,父女相认甚至不需要那根银簪。

艺术当然是高于生活的,但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不能违背起码的生活逻辑。皇甫义和红牡丹父女相认,推迟到“纳妾”的新婚时刻,无论是凭借“银簪”相认,还是通过“形貌相似”“乡音”“生日”相认,都太晚了一些。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相关文章:

祝贺!咸阳3人荣登2025年第一季度“陕西好人榜”04-10

相约济南森林公园,解锁“看得见、摸得着、玩得转”的科学盛会04-10

面试被“留作业”?求职者如何应对04-09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黄莉婷:做孩子们成长的守护者04-08

陈爱萍:“帮孩子们实现梦想,是我最大的幸福”04-08

电影《红牡丹》叙事逻辑缺陷的追问04-08

原价买下80万的奥迪“展车”,提车6天就出故障!车主崩不住了04-07

和讯投顾魏浩:市场方向已经选好,明天能否迎来反攻?接下来的机会在哪里?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