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陶韬
张良仁最近在为新书《吃的中国史》练签名,预备前往多个城市签售。这个抖音平台粉丝近200万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在“美食考古”之路上越走越远。

拍摄视频时的张良仁。受访者供图
“中国人2000年前就撸串了”“油条跟秦桧有关”“中国人有多爱吃鸭子?”“叫花鸡是叫花子发明的吗?”……在抖音视频里,张良仁边品尝美食边将美食背后的考古与历史知识娓娓道来,网友通过他的短视频“云听课”感受“舌尖上的历史”。
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30余年,“60后”教授为何转型做“吃播”?近日,记者在南京大学和张良仁面对面聊了聊。
美食里满是文化基因——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张良仁在抖音账号简介中这样自我介绍。
考古与美食,搭吗?或者说,一个考古学教授去探店、去介绍美食,是不是太“大材小用”了?
张良仁觉得,这里好像存在一点误解,“美食要吃得有文化才有意思。考古学教授也要走出书斋,把知识带给公众。”
在张良仁看来,美食天然就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联系在一起,“美食里就埋藏着中华的文化基因。”就像他最近在看的《东京梦华录》,里面介绍了皇帝宴请大臣的美食,开封城充满商业气息的节日活动,还介绍了宋朝人的清明节踏春习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食物。

张良仁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拍摄。潮新闻记者 陶韬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考古学家最适合讲美食,我称之为‘美食考古’。”张良仁介绍道,因为考古是个小众学科,挖掘现场大家看不见,写出的论文、报告大家看得费劲,但考古学家可以“划重点”,从中找出有趣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作为考古学者,张良仁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含中亚)史前考古,2010-2013年曾主持甘肃张掖黑水国遗址的发掘,目前主持中俄和中伊合作考古项目。
他有不少关于美食的记忆。曾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吃过当地的红菜汤、烤肉和酸奶,在伊朗吃过烤馕和藏红花米饭,但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个“美食家”,更不是个“美食博主”。
“我爱吃,但并不懂做菜和品评美食的艺术,也不感兴趣。”在张良仁看来,美食是吸引网友的关键词,但视频是为了借美食来传播考古和历史知识,讲的是各种美食的历史渊源。
新媒体创业者戴运哲是张良仁的自媒体“合伙人”。据他回忆,2023年,在共同好友的引荐下,想要“触网”的张良仁和策划孵化知识型创作者的戴运哲一拍即合。两人都注意到,“知识含量”较高的账号受欢迎,于是选定了“美食考古”作为方向。
拍视频的“副业”让张良仁多了一层考量:考古学不该这么“高冷”,作为学者不能只是获得知识、生产知识,还应该与社会公众分享知识。于是,本月他所著通俗读物《吃的中国史》上线,以飨读者。

张良仁(中)所著通俗读物《吃的中国史》上线后,开始多地宣传、签售。受访者供图
“全国从事考古的工作人员大约1万人,但对考古感兴趣的人甚至可能多达几百万。我们有必要向社会公众做科普,告诉他们考古是什么,考古工作者都在做些什么。”张良仁也提醒亲朋,不要再让自己帮忙鉴定文物,也别再问“你们是不是盗墓的”。
“I人”博主养成记——
为拍视频请播音员矫正发音
4月15日,张良仁的拍摄主题是“人间四月天”,他要分享春菜的吃法与艺术,拍摄地址选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附近。
“纯为自费拍摄,平时的探店并不是广告。”张良仁说,为了达成每周更新三条视频的KPI,这学期每周有两个半天要用来拍摄。
成为博主,一定程度上算是张良仁“重启人生”的选项。
以前,科研和教学就是张良仁的生活主题,生活半径基本上在南京大学周边,生活也还算“从容”。但现在频频体验被KPI追赶的紧张,更不用谈,中年“I人”还要表演。

团队成员不仅负责拍摄内容,还偶尔要客串“助演”。潮新闻记者 陶韬摄
按照团队的计划,视频需要具备一定的剧情。视频里喊着“张教授”的“助演”,其实是团队里的工作人员。短视频的选题、剧情编排由团队负责,而张良仁会在专业知识上进行把关。
对张良仁来说,上课比出镜容易。
“颜值、演技、口才,视频博主怎么也得占一样,但我有的只是不够标准的普通话、镜头恐惧、知识和身为南大教授的一点‘光环’。”张良仁回忆,他甚至请了一位播音员指导吐字发音,“就像当年三十多岁转行俄罗斯考古开始学习俄语一样,又过了一次语言关。”
戴运哲还记得,视频刚开始运营时张良仁顶着怎样的压力。“有些人会说,之前带着研究生在知乎上答答题就算了,你还拍视频!拍视频就算了,你还拍探店!挺掉价的。”戴运哲补充道,“但教授跟我说,管别人做什么,我们就是要干起来!”
“刚认识张教授的时候,他面对镜头就像一个NPC,听从安排。但现在他会主动提出哪段希望重来。”摄像师油油告诉记者,镜头外的张良仁要“生动”得多,记得一起去40多度的新疆出差时,除了拍摄时自己举着相机,其他时候都是张良仁帮忙拿着,“他负重比我轻装上阵走路都快”。

张良仁为帮忙推广新书的“互联网好友”赠书、写寄语。潮新闻记者 陶韬摄
两年过去,互联网重塑了这位“60后”的心理。以前在学生论文里看到网络用语会气得够呛,但现在张良仁对着镜头喊出“YYDS”毫无压力;以前上课时很少谈笑,现在面对学生调侃会回答“喜欢夸张幽默版可以去看视频”;甚至连女儿都说,做了短视频之后,爸爸“活泼可爱”多了。
“现在南大的学生已经习惯了,不像刚开始发视频的时候,走在校园里总感觉有镜头在对准我。”张良仁说,走红以后,想要报考他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也激增,“真实感受到了‘考古热’,能让更多人喜欢上考古学那是再好不过。”
“追求变现没什么好羞耻的”——
计划用自媒体收入自费外国考古
张良仁从不遮掩,自己做自媒体追求的就是变现,出书也是其中一种方式。毕竟,自己喜欢的外国考古和学生从事的科技考古都需要经费支持。
“追求变现没什么好羞耻的。我们有一个愿景,希望跑到世界各国,边考古边直播,边发论文边介绍风土人情、美食美景。”张良仁告诉记者,希望能够用美食推动外国考古。
做考古,为什么要出国?
张良仁解释,外国考古其实是很好的“学术外交”渠道。外国考古产生的发掘报告、论文会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能够提升中国的学术影响力。同时,考古发掘势必需要和当地政府、大学和百姓打交道,这就促进了交流和了解。
此外,张良仁认为,在考古领域,中外是联通的,要理解、研究中国历史,不能仅仅聚焦中国本国的考古工作,多了解外国考古,看待问题时视野会更加开阔。

张良仁2019年在俄罗斯考古。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中国经常会发现罗马的货币、波斯的银币、印度的佛像等,要研究这些历史文物,就需要了解外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张良仁和记者分享此前外国考古的发现:
在俄罗斯的考古现场,发掘出了两处古代的冶金遗址,研究后发现所使用的技术与古代新疆地区的冶金技术有着联系;
前几年伊朗的土丘发掘中发现了一批青花陶,这其实是仿烧中国青花瓷的产品,说明历史上青花瓷曾到过此处,古代“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已经远播海外。
“如果没有这些发现,我们就不知道古代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么大。”张良仁说。
张良仁与外国考古的故事始于2000年。当时,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的他做了个决定,“国内考古的人太多了,我想去国外看看。”于是,他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学位,随后选择了俄罗斯考古。自那时起,他自学了俄语,后来又学习日语、德语、法语和波斯语,从语言方面为“外国考古”“外国直播”做准备。
他也在准备短视频的美食选题:俄罗斯的鱼子酱味道很浓;伊朗也有“盖浇饭”,他们会浇酱,放上烤肉、葱、香菜、辣椒等;俄罗斯和伊朗人也喜欢喝茶,但他们爱喝红茶,放糖。
“我们要变现,要筹集经费,争取明年重新开启伊朗的考古项目,到时候有机会能够将考古现场、当地美食通过短视频介绍给大家。也希望通过我的行动,引起社会各界对外国考古的重视。”聊到此处,张良仁突然稍显激动,“不对,不仅要去伊朗,还要往希腊、非洲、埃及、尼日利亚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中国潮人丨南大教授张良仁,他用味蕾考古04-24
聋哑女生因长相太完美被质疑!本人承认:做过三个医美项目04-23
曾被传患传染病,消费过的店铺被集中消杀……网红滕顺强夫妇账号被封!04-21
用短视频定格“四季·城市”04-21
湖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2025年“第31届肿瘤防治宣传周”暨“医学科普荆楚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动04-20
突发:“乌克兰导弹试验场被摧毁”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