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4月11日,海拔2000米的阿坝州理县薛城镇甲米村高原特色冷水鱼产业基地,朱旭波在总控室里监测水温和水质。去年8月,这位四川冷水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投下了首批6万尾虹鳟鱼苗。
几天前,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沈明国收到好消息:企业在甘孜州泸定县的虹鳟养殖项目通过环评等审核,距离开建仅一步之遥。
三文鱼,为大西洋鲑及相近的鲑类、鳟类统称,是公认的高端食材。虹鳟,则是淡水大面积养殖的三文鱼“主力军”。眼下,更多虹鳟“游”进四川冷水水域。如同四川鱼子酱一样,有望改变国产乃至全球三文鱼的产业版图。

快速崛起的步伐:
去年产能增幅约40%,首次跻身全国三甲
“四川将是全国三文鱼产业的后起之秀,赶超只是时间问题。”四年前的一个论坛上,时任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卿足平说出这句话时,台下充满了疑惑和惊讶。如今,这个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佐证这个预言的,是当下的扩产热潮。
4月9日,阿坝黑水县农业农村水利和科技局局长许龙,迎来了省农科院水产所等机构组成的专家组。专家组到来的目的,是在黑水县部分江河与水库试养虹鳟,以摸索制定当地虹鳟鱼养殖技术标准。许龙说,只要试养成功、明确标准,当地就会把虹鳟纳入特色主导产业予以大力培育。
黑水县不是近期唯一一个大举进军虹鳟养殖的地区。清明节之后,乐山市沙湾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徐育超就在为一件事情奔波:帮助洪雅县鱼洞沟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春潮,在大渡河沙湾区段布局虹鳟鱼养殖基地。
在绵阳平武县土城乡和锁江乡,当地的养殖基地正在为首批出塘虹鳟鱼做准备。预计4月底,土城乡的养殖基地将出塘首批虹鳟鱼40余吨。在理县薛城镇甲米村的养殖池内,去年半年多已完成投苗16万尾。此外,绵阳市北川县、广元市青川县、达州市万源市和成都市彭州市,以及甘孜州和阿坝州等地,陆续启动虹鳟养殖论证及基地审核。

绵阳平武县土城乡,技术人员正在观察虹鳟的长势。 受访者供图
“光我们掌握近两年要开工或者投苗的养殖项目,就有十几个。”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全省虹鳟养殖正进入发展快车道,大有成为下一个四川鱼子酱的趋势。
还有已投产项目的亮眼表现。去年11月,来自凉山州金阳县丙底镇丙底洛村的高山冷水养殖虹鳟鱼加工品,启程发往新加坡,成为四川虹鳟出口第一单。业界认为,能够成功打入农产品进口壁垒较高的新加坡市场,证明四川虹鳟养殖技术和产能已有较好基础。
数据更有说服力。去年,四川鲑鳟鱼类(主要为虹鳟)总产量已突破3000吨、增幅约40%,实现产能连续两年进位、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新疆和甘肃。
快速崛起的底气:
大量冷水水域尚未开发,成都正努力打造全国进口三文鱼集散基地
四川的三文鱼崛起的底气是什么?
“四川就是养殖虹鳟的好地方。”4月11日,正在阿坝州选址的宋伦祥说,拥有大量未开发的冷水水域,是四川突出的产业优势。
宋伦祥是四川彭州涌泉冷水渔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四川人工养殖虹鳟的元老。早在20世纪90年代,宋伦祥就在彭州市开始尝试虹鳟人工饲养。目前,宋伦祥的养殖基地年出塘虹鳟300多吨。其间,宋伦祥还深度参与了全省虹鳟养殖技术体系制定,四川也成为较早制定虹鳟养殖技术标准的内陆省份。
在宋伦祥和其他业内人士看来,适生水温15℃至25℃的鲟鱼(主要用于鱼子酱生产)只能算是亚冷水鱼,主要养殖区域位于大江大河上中游的交汇处。而适生水温12℃至22℃的虹鳟,养殖区域可以扩展至海拔更高的川西高原和秦巴山区以及大小凉山。换言之,虹鳟扩产,不会影响鱼子酱产量,反而提高了四川冷水水域的利用效率。
“目前,这些水域处于低度开发或者未开发状态。”省水产局有关负责人说,国产三文鱼产业版图上,主要玩家为新疆、甘肃、四川和山东。
但濒临黄海和渤海的山东,主要思路是利用刚刚攻克三文鱼自然海域规模化养殖技术壁垒,养殖大西洋鲑。而新疆和甘肃在经过多年开发后,冷水水域的养殖潜力已不如四川。
先天优势之外,四川还拥有着其他省份不具备的优势:去年,得益于通关便利化等举措,成都航空口岸进口的三文鱼超过1万吨,正努力打造全国进口三文鱼集散基地。以成都为中心,覆盖西部乃至全国的三文鱼冷链运输、销售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旺盛的市场需求,也是催动企业扩产的动力源。据预测,2030年我国三文鱼消费量将达到21万吨,较2024年约有10万吨的增长空间。去年,国内自产三文鱼仅有4万余吨。同期,排名前三位的甘肃、新疆和四川,产能分别仅有近2万吨、7000余吨和3000余吨。直面国内市场需求的巨大缺口,各养殖大省自然摩拳擦掌。
扩产的目标:
五年内有望产能登顶内陆省份第一,将支撑打造四川千亿水产业
“现在投苗,最迟30个月就能出塘。”在乐山沙湾区考察后,熊春潮选定了场址,开始测算成本和收益。
他说,眼下投资虹鳟养殖的回报率很高。目前,个头较大、体型匀称的虹鳟,市场价已经超过50元/公斤。而每亩水面的产量约1.5万公斤(15吨),亩产值约75万元。这样算起来,大部分养殖基地最多5年就能实现盈利。同时也意味着,各地数百亩水面养殖基地的变动,就能改变川内虹鳟养殖的版图。
前景诱人,也解释了各地的积极性。
理县高原特色冷水鱼产业基地负责人曾阳光介绍,薛城镇甲米村的高原特色冷水鱼养殖基地,预计明年底前可出塘虹鳟100吨。
平武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斌介绍,未来两年,当地新建的3个虹鳟养殖基地将全部投产。届时,算上已有产能,平武县的虹鳟鱼年产量预计突破1000吨,将成为川北地区乃至全省最大的三文鱼产区。

绵阳平武县锁江乡,正在改扩建的虹鳟养殖基地。 受访者供图。

绵阳市平武县土城乡虹鳟养殖基地。 受访者供图
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很难确定四川各县(市、区)谁会在产能争夺中胜出。但各地争先恐后扩产,必将改写全国三文鱼产业版图。
“如果现在规划和在建项目全部投产,预计5年内,四川有望反超新疆和甘肃,总产量跻身内陆省份第一。”省水产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此前,农业农村厅在谋划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时,明确打造千亿级水产产业。抓手之一,就是在盆周山区及川西北高原布局冷水鱼产业带,而虹鳟的重要性仅次于制作鱼子酱的鲟鱼。
前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四川将根据各地虹鳟养殖产业布局和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奖补措施。最终,让养殖企业轻装上阵,让项目早建成、快投产。
宋伦祥和沈明国等人则建议,在夯实冷链物流基础、完善交易体系之外,四川还应开发虹鳟的多种“吃法”。例如,加工成已成功出口的鱼柳等产品,加速开拓海内外市场。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省情研究所丨五年内产能跃居全国首位 四川虹鳟欲改写国产三文鱼版图04-15
从“进而有为”看青海外贸底气何在04-14
意法半导体宣布裁员2700人!04-12
外资机构和公募 扎堆调研8家上市公司04-10
太行“新特产” 涉县鱼子酱04-09
内蒙古扎鲁特旗:以鹅为媒 致富乡村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