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同款人形机器人走进校园引惊叹,AI(人工智能)挤进新课表……近几个月,各地中小学刮起一股“AI风”。3月26日,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江苏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修活动在南京举行,约20万人通过直播平台同步观摩学习,共研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新应用与新场景。
如今,人工智能正引领着新一轮的变革浪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AI与教育深度融合也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话题。AI会如何重塑教育?会让学生更优秀吗?记者进行了探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AI进课堂,学习更加有趣高效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促进AI助力教育变革是重要的一环。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加快培育教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走进如今的江苏校园,曾经熟悉的课堂正悄然发生变化:老师们化身“科技达人”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学生们在AI的辅助下积极探索知识的海洋,传统课堂焕发出的新活力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李白您好,有人说您是看见了老者将铁棒磨成针后发奋努力的,这是真的吗?”“您在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时是怎样的心情?”在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滨河路校区六年级的语文课上,薛静涵老师借助AI技术“复活”了唐代大诗人李白,课堂气氛瞬间沸腾。学生们充满好奇,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作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是苏州最早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学校之一,目前,集团内部分学校已有教师开始使用AI实践教学。集团党委书记李志清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让更多甚至全体教师参与到这一教学实践中,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利用AI为教育教学赋能。”
3月13日,在主题为“运用AI助力教学评一致性的思维型教学设计”的南京市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上,南京市力人学校朱燕萍老师执教四年级《地球》,以“重历科学史”为主线,借助AI虚拟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模拟对话,引导学生从古人视角推测地球形状,并通过帆船回港模拟实验、月食现象分析等动态探究活动,结合AI实时反馈修正推理逻辑。课堂亮点在于“人机协同”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在批判性思辨中感受科学认知的迭代过程。
3月26日,在江苏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修活动上,苏州、南京、常州、徐州四地教师带来AI赋能课堂实例: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高宏老师讲授高中化学必修一《胶体》时,借助AI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基因编辑模拟实验,破解了传统实验高风险、高成本的难题。南京市天妃宫小学石静文老师以《我与AI话西游》为课题,演示AI学情诊断系统:系统5分钟内生成知识图谱,自动推送分层练习题,使“一班一策、一生一案”成为可能。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张津老师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探索AI驱动的智慧评价体系。徐州市潇湘路学校孙露老师在初中综合实践课《跟着苏轼游徐州》中,以“古运河生态修复”为项目,引导学生运用AI数据分析水质、模拟治理方案,实现地理、生物、信息技术多学科融合。
AI只是辅助,核心仍在师生情感连接
近日,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校陈菲菲老师的英语课堂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助教——AI技术。“平时,陈老师就很喜欢用AI给我们设计一些非常有趣的课,这次英语跨时空对话,非常新奇。”学生王若依说。陈菲菲表示,尽管自己并非音乐或计算机专业教师,但借助AI工具,她能够创作英语词汇歌曲、搭建网站,突破了专业限制。AI还能精准分析考试数据,帮助她定位学生学习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辅导。
“不过,AI只是教育的辅助工具,教育的核心仍在于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陈菲菲说,“我理想中的教育模式是AI赋能与教师温情教育的有机结合,既利用技术优势,又保持教育温度。”
人机协同写作是未来写作的发展趋向之一,在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写作教学中。在语文课上,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引入AI一起创作少年探险家的故事。在制定故事提纲的过程中,AI提供不同角度的观点,启发学生跳出传统框架,探索更新颖的表达方式。在学习新兴技术的同时,学生也在老师带领下,探索技术与创作的平衡,巩固传统写作的人文价值。
在金中实小副校长窦丽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学科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探索,也让孩子们多了互相启发的“学伴”,“与AI的互动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还培养了他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窦丽认为,AI在创造了不一样的课堂生态的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辅导。
面对新技术,老师要“破壁”更要“护航”
“人工智能+教育”不仅仅是将先进的技术引入课堂,更是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全面革新,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据悉,江苏省教育厅已启动“AI+教育”十大攻坚行动,重点建设省级教育资源智能中枢,开发AI教研一体化平台,计划年内培育100所智慧教育标杆校。江苏省教科院专门成立了数字教育研究所,重点开展全省教育数字化建设和师生数字素养培养研究。
在江苏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修活动上,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说,发展数字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战略任务。未来需要锚定3个方向:第一,老师要做“破壁者”,从会用工具到重构课堂,每位老师都应成为AI赋能的先锋。第二,教研要做“指南针”,强化引领,构建“案例库+工具箱+培训链”的支撑体系,将一线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江苏范式。同时,要关注乡村教师的需求,着力缩小数字鸿沟。第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AI赋能教学的“护航员”,相互协同,加大投入,完善数字基建,优化平台功能,严守伦理底线,推动构建安全、可信、包容的AI教育技术生态。顾月华说:“人工智能不是替代老师的对手,而是重塑教育的帮手,广大教师要以技术之智赋能教育之智,让江苏学子在AI浪潮中成长为有创造力、有思辨力的时代新人。”
“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但教师们必须正确看待其价值,避免让技术使教学变得浅薄。”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杨健说,AI应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工具。南京市朝天宫民族小学校长李万青认为,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思维的唤醒与生命的对话,AI技术的介入,恰恰让教育能够回归这一本质。
作为首批苏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凭借“数字时代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2024年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目前,该校在初中和高中全年级开设了人工智能分阶段课程。初中阶段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内容,包括算法思维和人工智能思想,例如“如何教机器思考”,帮助学生与机器共同成长。高中阶段则开展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课程,将初中和小学的积累应用于实际项目研究,如基于算法的花卉分类识别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手写数字识别等。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不仅加深理解,还能将所学思维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课时,老师常带我们使用AI工具,并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学生赵梓涵说。
“在我们为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秘塔等中国人工智能高速发展而欢呼之时,也要保持警惕。”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提醒,从教育的角度来看,AI对青少年的影响如规范不当,可能导致青少年主体性异化。比如,AI的精准回答容易影响青少年的自主能动性;AI在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帮助的同时,也可能剥夺青少年自主探索与选择的权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周娴 吴琼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这股中小学“AI风”,吹来了什么04-07
出海业务成关税“风暴眼”?CPO龙头创近1年新低,创业板人工智能连跌三周,中长资金布局15936304-06
华富中证人工智能产业ETF联接基金财报解读:份额增长116%,净资产大增144%,净利润6766万,管理费9.12万04-04
AI平权提振存储景气度,国产生态“从芯到端”加速融合04-02
高通宣布收购越南人工智能公司VinAI生成式AI部门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