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过度依赖智驾成“原罪”?小米SU7高速事故细节引发热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8:46:00    

4月1日,小米汽车因一宗车祸引发热议。小米公司披露的细节显示,今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事故在NOA(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解除到被接管至“人驾状态”的一秒后发生。对于家属提及的“车门被锁”等情况,小米公司并未做出回应。此次事故中仍有更多未解之谜待进一步调查披露。

同日,小米集团股价午后持续走低,港股收盘跌至46.5港元,下跌5.49%,股价较3月19日的历史最高价59.45港元下跌21.7%,创下2月18日以来的新低。

热议:碰撞前后诸多细节存疑

3月29日22:44:24,车辆处于NOA状态;22:44:25,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22:44:26-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据小米公司披露的从时间线来看,事故车辆从智驾到人驾,再到撞击起火,前后只有2秒。

值得注意的是,开启NOA时车辆是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后车辆检测出障碍物,NOA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驾驶员接管后,直至持续减速最后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车速也仅降低到了97km/h。

过快的车速,是导致车辆碰撞后起火烧毁的主要原因。业内也同时指出,事故中仍有许多待解之谜。

首先,是小米智驾能力如何?据小米公司披露,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NOA实际工作中,从发出预警到车祸发生只有两秒,显然对施工路段的提前预判不足,留给人为接管的反应时间非常紧迫。

其次,该车辆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是否起作用?按照工作原理,在识别到前方障碍物时,车辆会触发 AEB功能介入,尤其驾驶员在持续刹车之下,能有效大幅降低车速。细节中披露的车速从116km/h时到97km/h减速只有38%。小米公司则在1日深夜的回应中指出:标准版配备AEB,“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间,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最后,车门是否自动解锁?对于家属在社交平台上提出的“车门被锁”的情况,也需要小米公司进一步解释。众所周知,电动车碰撞后起火留给车内乘员的逃生时间非常短,因此从安全角度考量,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功能,也成为众多新车型出厂的标配。

就此,记者拨打小米汽车官网客服热线咨询,客服工作人员表示暂时无法回答事故当时的情况,需等进一步调查结果,但工作人员明确告诉记者,“(SU7)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若遇到车辆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车门。”

焦点:人驾反应时间不足,过度依赖智驾成“原罪”?

小米汽车SU7此次高速严重事故,再次引发智驾安全的讨论。

某智驾系统公司的研发人员胡鹏告诉记者,此次发生事故的是一台小米SU7标准版,没有配备激光雷达,若以纯视觉模式进行智驾,在夜间、极端天气或复杂场景时的识别效果并不佳,尤其在车速极快的情况下,对障碍物识别精准度或会大打折扣。此次事故中,留给驾驶员接管后的反应时间已非常短暂。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4年中国具备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到57.3%。业内预计这一数字到2025年可能会接近65%。同时,据中信证券研报测算,2025年搭载NOA方案的乘用车新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台(渗透率超20%),搭载城区NOA方案的新车销量有望达到300万台(渗透率达10%-15%)。

随着成本的进一步下滑,今年智驾技术更进入10万元以内的新车市场。随着“辅助驾驶”的迅速普及,也出现部分驾驶人过度信赖“辅助驾驶”的误区。

胡鹏指出,尽管L2级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智驾决定效果依然存在参差,当前技术条件下,如芯片算力、搭载激光雷达及应用的数量,都直接影响智驾的决策效果。“开启NOA,车主依然要保证驾驶注意力。”

理想汽车CEO李想就在去年公开表态,保留激光雷达是为了更好地驾驶安全。对于纯视觉智驾方案,禾赛科技CEO李一帆更直言,真正要跑通纯视觉的隐性成本很高。但“很多主机厂被成本逼得很紧,他们希望传感器、域控芯片等,成本越低越好。”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智驾平权”虽然是一个大趋势,但若盲目跟风只炒噱头,相关硬件欠缺,那么实际应用效果不言而喻。

观察:安全是造车应守住的底线

在智能化技术狂飙的时代,时间变得珍贵。小米从零开始,从组建团队到新车上市只用了36个月;蔚来汽车的乐道品牌从规划到首款车下线约30个月;理想汽车去年表示正挑战12个月完成新的项目开发周期……在传统汽车中,依托成熟的团队和生产线,每一款车的开发时间都至少需3-5年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的各种测试。

业内人士指出,也正因此,新车技术需要用时间充分测试反复验证才可上市销售。但当下,部分车企希望在智能化中抢占先机“抢时间”推新车,还出现了各种对智驾功能“误导性宣传”或模糊不清传播话术现象,如只突出“平权”和低价,却混淆了智驾能力的边界。

从用户角度,安全驾驶的核心在于人,不能过度依赖机器;从制造商角度,智驾要实现“平权”更要筑牢“安全”。要知道,人类研发智驾的初衷,原本就是为了更好的汽车安全,降低事故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邓莉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嘉丽

相关文章:

追问小米SU7爆燃事故:电动汽车激烈碰撞必起火?04-03

小米汽车App更新“安全分专区” 客服:每日上午十点更新 帮助用户定位安全隐患04-03

剐蹭后私了被拒,男子竟驾车撞倒对方碾压致死后逃逸!当地警方通报04-02

聚焦|过度依赖智驾成“原罪”?小米SU7高速事故细节引发热议04-02

小米客服称SU7电池双供应商随机装;今年已安排超23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04-02

一起来治堵|“收紧”路口增加蓄车能力,这个交叉路口拥堵减半、行车速度翻倍04-02

宁德时代回复小米SU7爆燃致3人死亡事故04-02

单位没在劳动合同上盖章,算生效吗?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