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舞台上,健康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不,65 岁的李大叔,就因为健康问题,经历了一段波折。几年前,李大叔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此后,他一直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药,病情控制得相当稳定,生活也还算顺遂。可日子一长,新的烦恼又涌上心头。看着每天要吃的降糖药,李大叔心里犯起了嘀咕,长期吃这些药,会不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呢?这个念头一旦种下,便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于是,李大叔一头扎进网络的信息海洋,四处搜寻降糖的 “神奇偏方”。一天,他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格外醒目 ——“不吃主食可以降糖”。这几个字仿佛一道光,瞬间吸引了李大叔的目光。他想都没想,马上决定付诸实践。从那之后,李大叔的餐桌上再也不见主食的踪影,每天就靠着蔬菜和少量肉类填饱肚子。刚开始,那种饥饿感如影随形,肚子时常咕咕叫个不停,可李大叔咬咬牙,硬是坚持了下来。三个月过去了,身体似乎也慢慢适应了这种饮食方式。

然而,最近李大叔却察觉到不对劲。每天早上醒来,他都感觉浑身疲乏无力,好像身体被抽去了力气,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原本还算硬朗的身体,如今却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吧唧。李大叔心里不禁犯起了疑惑,这不吃主食,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一、不吃主食,人真的会更长寿?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主食的争论可谓是甚嚣尘上。有人将主食视为 “万恶之源”,宣称它是导致身体发胖、血糖上升的罪魁祸首,甚至有人因此彻底拒绝摄入主食。可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
追根溯源,这种说法源于对《柳叶刀》杂志上一项研究的误解。网上曾流传一种说法,称《柳叶刀》明确指出多吃主食死得早。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这完全是对研究的断章取义,该说法一经传播,便迅速遭到了辟谣。
原来,这项研究是一项名为前瞻性城市农村流行病学的研究。在 2003 年到 2013 年这漫长的十年间,研究人员不辞辛劳,对来自 18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13.5 万名 35 岁至 70 岁的成年人的进食情况进行了详细收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受试者大多是体力劳动者。

经过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与总死亡风险增加存在关联。在所有受试者中,死亡率最高的那一组,其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占比竟然高达 77.2%。乍一看,似乎真的印证了 “主食吃得多会增加死亡风险” 这一观点。
但别急,在该研究发布的同期,《柳叶刀》杂志还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这篇评论指出,这项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性。从宏观层面来看,它仅仅是在营养学研究领域发现了一个证据,远称不上是决定性的证据。要知道,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犹如一团乱麻,仅仅将一个营养素与健康指标简单关联,得到的结果最多只能作为参考,根本无法论证因果关系。
从微观层面来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差异极大。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有些人吃得很少却依旧发胖,而有些人食量惊人却身材苗条。这种差异,是营养学研究难以突破的障碍。
简而言之,《柳叶刀》上发表的这项研究,仅仅能作为一种观点存在,距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对待它,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不可盲目轻信。

除了对研究的误解,还有一种 “白米饭是最差主食” 的言论,让不少老人对主食敬而远之。但这种说法,同样站不住脚。世界卫生组织对垃圾食品有着明确的定义,即高糖、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以及低纤维的食品。白米饭的含糖量大约在 76 克 / 100 克左右,血糖生成指数(GI 值)为 87。但对于健康的普通人而言,身体具备自我调节血糖的能力,并不会因为摄入高 GI 值的食物就对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在吃白米饭时,搭配上肉类和蔬菜,完全可以组成一顿营养均衡的健康餐。
二、不吃主食,这些方面很吃亏
话说回李大叔,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外出锻炼,可走着走着,突然感觉一阵天旋地转,随后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周围的人见状,赶忙拨打了急救电话。李大叔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医生诊断他患上了酮症酸中毒。而罪魁祸首,正是长期缺乏碳水化合物导致的代谢紊乱。幸运的是,送医及时,李大叔才没有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长期不吃主食,危害可远不止这一点。除了增加酮症酸中毒的发病风险,还会使心梗、脑卒中的风险大幅上升。由于主食摄入不足,身体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为了满足需求,就只能从其他食物中寻求补充,比如大量摄入动物性食物。当体内脂肪摄入过多时,血脂、血液粘稠度以及血小板聚集情况都会出现异常,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就随之水涨船高。
此外,长期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还会引发以下一系列危害:

(一)肠癌风险增加
当身体缺少淀粉类食物的摄入时,就不得不消耗蛋白质来供能。而蛋白质分解后会产生大量废物,这无疑给肝肾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同时,还会促使大肠内的腐败菌大量增殖,大大增加了肠癌的发病风险。
(二)导致大脑退化
曾经有一项针对 19 位年龄在 22 岁至 55 岁之间女性的观察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在一周的时间里,坚持低碳水饮食的 10 位女性,其反应速度以及视觉记忆力明显比不上采用传统低热量饮食的小组。长期保持低碳水的饮食模式,极有可能损害大脑的记忆和认知功能。
(三)影响生殖器健康
根据《营养与健康》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低碳水、高蛋白的饮食模式会导致男性睾酮水平下降,容易引发勃起功能障碍(ED),还会使精子数量减少。而且,这种低碳水的饮食模式会让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
(四)易患低血糖

我们的大脑主要依赖葡萄糖来供能。长期处于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的状态,血糖水平就会下降,进而引发头晕、焦虑以及乏力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五)营养不良
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身体会无奈地消耗体内的蛋白质来供能。时间一长,体内蛋白质含量就会不足,从而引发营养不良,出现皮肤变差、脱发等问题。
三、主食这样吃更健康长寿
由此可见,主食对于我们的健康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食用主食时,也有不少细节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做好以下几点,让主食为我们的健康助力:
(一)混着吃
主食的种类丰富多样,有粗粮、细粮、豆类、薯类等等。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将不同类别的主食搭配着吃,不要只钟情于细粮。比如,早餐可以吃一碗燕麦粥,搭配一个红薯;午餐在吃米饭的同时,配上一些红豆饭或绿豆饭。这样的搭配,既能丰富口感,又能让营养更加均衡。
(二)蒸着吃

不同的烹饪方式,对主食营养流失程度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主食的营养,日常建议采用清蒸、炖煮的方式来烹饪主食,尽量避免油炸、油煎。想象一下,一块原本营养丰富的土豆,经过油炸后,虽然变得香脆可口,但却含有了大量的油脂,营养成分也在高温油炸过程中大量流失。
(三)算好量
对于成年人来说,每日需要摄入的主食量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建议在 250 克至 400 克之间,其中全谷物、杂豆类应占 50 克至 150 克,薯类则为 50 克至 100 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活动量,合理调整主食的摄入量。比如,体力劳动者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而运动量较少的上班族,则可以相应减少。
(四)按顺序
在外出就餐时,主食可千万不能忘点。尤其是在食用油腻食物时,如果不吃主食,很容易摄入过量的油脂。此外,喝酒前先吃点主食,还能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减少酒精对胃部的刺激。
健康无小事,主食虽普通,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切不可轻信网络上的片面之词,盲目拒绝主食。特别是本身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更要谨慎对待饮食,合理摄入主食,让健康常伴左右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相关文章:
Llama 4被曝训练作弊,Meta承认有问题;谷歌发145页论文:预测AGI或2030年出现,警告可能“永久毁灭人类” | 全球科技早参04-08
2025年世界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京举行04-07
张国清:抓紧补齐防汛减灾短板弱项 全力防范洪涝干旱灾害风险04-07
51岁男子,每天光吃菜不吃米饭,三个月后,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04-07
减肥就是完全不吃? 专家提醒:会伤胃04-07